秦朝的覆灭与兴灭继绝的历史规律
公元前207年,曾经强大的秦朝走向了灭亡。无论是刘邦率先攻入咸阳,还是项羽杀死秦王子婴,秦朝最终覆灭都与楚国人息息相关。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在这一刻得到了应验。
然而,秦朝的崩溃并非偶然。从秦末动乱到帝国覆灭,短短两年间,东方六国的旧贵族势力迅速崛起,这一过程背后隐藏着一种历史规律——兴灭继绝。纵观中国历史,许多起义还是政权更迭,都能看到这一规律的影子。那么,兴灭继绝究竟是如何加速秦朝灭亡的呢?
一、兴灭国:旧政权的复兴
兴灭继绝看似是一个整体概念,但实际上包含两个阶段:兴灭国和继绝世。前者指的是恢复被灭亡的旧政权,后者则是扶持旧贵族后裔以获取正统性。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因大雨延误戍边行程,按秦律当斩。于是,他们率领900名戍卒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点燃了反秦起义的烈火。尽管起义军规模不大,但在天下苦秦久矣的背景下,迅速得到响应。他们攻占陈城后,当地豪强与百姓纷纷归附,陈胜顺势建立张楚政权,成为反秦运动的开端。
随后,起义浪潮席卷全国。武臣、张耳、陈余等人率军攻占赵国旧地,周市则进军魏国故土。武臣甚至自立为赵王,而齐国的田儋、燕国的韩广也纷纷复国。这些行为,正是兴灭国的体现——以新政权取代秦朝的统治。
不过,陈胜对武臣的自立行为极为不满,甚至一度想诛杀其家人。然而,面对大势所趋,他最终承认了赵国的存在。毕竟,仅靠张楚的力量无法彻底推翻秦朝,唯有联合六国旧势力,才能加速秦朝的崩溃。
二、继绝世:旧贵族的正统性
然而,秦朝并未轻易倒下。章邯率领由骊山刑徒组成的军队,迅速击溃了陈胜的起义军。张楚政权覆灭,但六国旧贵族的势力仍在继续抵抗。此时,继绝世的作用开始显现。
继绝世的核心在于拥立旧贵族后裔为王,以增强政权的合法性。例如,周市在攻占魏地后,拒绝自立为王,而是坚持立魏国后裔魏咎为王,理由是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这种观念源于周朝以来的分封传统,人们普遍认为只有贵族血统才有资格称王。
陈胜的失败,恰恰在于他未能顺应这一趋势。他自立为王,却未扶持楚国后裔,导致人心背离。相比之下,项梁在起兵后,立即寻找楚国王室后裔熊心,并尊其为楚怀王,以此凝聚人心。这一策略极为成功,楚国迅速成为反秦联盟的核心。
三、楚怀王与刘项之争
楚怀王熊心的存在,为反秦势力提供了正统性。他派刘邦、项羽分兵攻秦,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这一约定不仅激励了将领,更在政治上赋予他们合法地位。
然而,项羽在巨鹿之战击败秦军主力后,却违背约定,杀害楚怀王,自立为西楚霸王。这一举动使他失去民心,最终在楚汉战争中败给刘邦。相比之下,刘邦虽出身平民,但因遵守继绝世原则,获得了更广泛的支持。
类似的情况在后世也屡见不鲜。例如,朱元璋在起义初期尊奉小明王韩林儿,借助其影响力壮大自身,待时机成熟后才取而代之。这种策略使他避免了项羽的覆辙,最终建立明朝。
结语
兴灭继绝不仅是秦末起义的关键,也是中国古代政权更迭的常见模式。陈胜因忽视继绝世而迅速失败,项羽因违背正统性而失去天下,而刘邦和朱元璋则巧妙利用这一规律,最终成就帝业。历史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名正言顺往往是民心所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