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师表》与刘备的临终嘱托
古人常说好文章往往出自命运坎坷之人,这话确实有些道理。司马迁在《史记》中就列举过许多例子:周文王被囚禁时推演《周易》,孔子遭遇困境时编撰《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完成《国语》......
这些例子似乎印证了一个规律:没有经历过人生磨难,没有在生死边缘徘徊过的人,很难写出震撼人心的作品。即便才华横溢,一旦身居高位,整日忙于政务或汲汲于名利,就算想写文章,也难有时间静心创作。因此,文章憎命达几乎成了公认的真理。
但凡事都有例外。三国时期就出现了一个打破这个定论的奇迹——诸葛亮的《出师表》。这篇仅624字的文章,竟然创造了18个成语!更令人惊叹的是,当时诸葛亮已是蜀汉丞相,实际掌握着国家大权。论忙碌程度,谁能比得上?论仕途顺遂,又有哪位臣子能与之比肩?从出山辅佐刘备到五丈原病逝,诸葛亮生前备受尊崇,死后更成为千古名臣的典范。
为什么如此命达的诸葛亮能写出《出师表》这样的传世之作?答案既简单又深刻。简单来说,是因为他肩负着刘备托孤的重任,在辅佐不成器的刘禅、复兴汉室的重压下,呕心沥血写就了这篇千古名文。
若深入分析,则涉及多方面因素:三国鼎立的大环境、蜀汉内部局势,以及诸葛亮个人的特质。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无疑是诸葛亮身上闪耀的理想之光。他毕生的理想就是复兴汉室,为此在出山前就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而最终目标是一统天下。正是这份理想,让诸葛亮跟随刘备屡败屡战,直至白帝城托孤——这本是千古佳话,却被今人曲解为权谋试探。
那些质疑者是否真正读过《出师表》?这篇文章正是诸葛亮对托孤之事最有力的回应,字里行间闪耀的理想光芒足以驱散一切猜疑。正是这份照亮现实的理想之光,让命达的诸葛亮写出了不朽的《出师表》。
二、《出师表》中的成语密码
为了更好地理解《出师表》中的理想精神,让我们换个角度,从文中18个成语入手逐一解读。
1. 危急存亡:开篇就点明蜀汉面临的严峻形势。但蜀汉上下仍有一批为理想奋斗的人,他们受刘备感召,誓死报效。这告诉我们: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从不畏惧现实残酷。
2-3. 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这是对刘禅的殷切期望,希望他像父亲刘备那样胸怀大志,不要因现实困境而丧失进取心,要让蜀汉的理想之火永不熄灭。
4-5. 陟罚臧否、作奸犯科:如同三分天下是为了一统,这两个成语讲的是治国手段——赏罚分明,严惩奸邪。
6-7. 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同样是治国之策。诸葛亮推荐郭攸之等人,就是要壮大蜀汉的正能量,与惩治奸佞相辅相成。
8-9. 亲贤远佞、计日而待:前者源自亲贤臣,远小人,并以汉桓帝、灵帝为戒;后者则表明:只要做到亲贤远佞,汉室复兴指日可待。
10-14. 苟全性命、不毛之地、庶竭驽钝、斟酌损益、有所兴革:这些成语出自诸葛亮的自述。他告诉刘禅:自己正是被刘备百折不挠的精神感动才出山辅佐,并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为毕生理想。
15-18.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结尾再次劝谏刘禅以父亲为榜样,让理想之光照亮未来。
三、千古文章第一流
蜀汉虽弱,却在历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其众多名臣甚至被后世神化。这不是《三国演义》的功劳,而是千年来民间对蜀汉理想精神的认可。《出师表》正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堪称蜀汉前期精华的结晶。
自问世以来,《出师表》就被誉为古今第一文章。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赞叹: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陆游更是多次赋诗致敬: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杜甫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更是道尽了后人对诸葛亮的无限追思。
这篇凝聚着理想与忠诚的千古奇文,至今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