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看懂了袁绍灭公孙瓒之战,也就明白了:为何俄乌冲突,无人能调停
创始人
2025-10-07 07:31:22
0

一、袁氏兄弟的争霸格局

三国初期的政治版图,实际上是由袁绍和袁术这对同父异母的兄弟主导的。作为袁家嫡子的袁术,始终对庶子出身的袁绍心存芥蒂。尽管袁绍后来通过过继获得了嫡子身份,但袁术依然对他充满轻蔑,这种态度颇似欧洲贵族对俄罗斯的偏见——即便俄罗斯通过联姻获得了正统性,仍被视为异类。

当时形成了以二袁为核心的两大阵营:袁绍一方有曹操等支持者,而袁术则与公孙瓒、陶谦等人结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与公孙瓒的同窗之谊,刘备也加入了袁术阵营。这也解释了为何曹操会以报父仇为名讨伐陶谦,以及陶谦最终选择刘备接掌徐州的原因。

这一时期,袁绍对汉献帝的合法性持怀疑态度,甚至策划过废立之事。而曹操则独具慧眼,认识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价值,坚决反对废帝之议。就实力而言,袁术占据明显优势,袁绍被压制得连身边的公孙瓒都敢公然挑衅。

公元191年,二袁为争夺豫州爆发冲突。公孙瓒派兵支援袁术时,其从弟意外战死,这成为公孙瓒向袁绍发难的导火索。袁绍被迫割让渤海郡平息事态,但这反而埋下了日后消灭公孙瓒的伏笔。此时的袁绍虽不敢直接对抗袁术,但对近在咫尺的公孙瓒已起了杀心。

二、袁绍的崛起与公孙瓒的覆灭

获得渤海郡后,公孙瓒虽然打开了通往中原的门户,却陷入了与黄巾军残部及袁绍的双线作战。界桥之战中,公孙瓒的精锐白马义从全军覆没,从此再无力压制袁绍。袁绍则趁机向青州扩张,与田楷、刘备展开长达两年的拉锯战,最终袁绍控制了青州,而刘备则意外获得了徐州。值得一提的是,曹操正是在此时收编了青州兵,为其日后霸业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公孙瓒因杀害深受民心的刘虞而失去幽州支持,在潞河、鲍丘接连惨败,麾下将领纷纷倒戈。到公元199年,困守易京的公孙瓒在绝望中自焚而亡,标志着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争落下帷幕。从191年的界桥之战开始,袁绍通过步步为营的战略,最终消灭了这个劲敌。

三、各方势力的博弈与沉默

在这场漫长的战争中,为何无人出面调停?这需要从三个维度来理解:

首先,袁术需要公孙瓒持续消耗袁绍。袁术最风光的时期恰逢二袁相争,他于197年称帝就是明证。对袁术而言,维持两败俱伤的局面最符合利益,因此他非但不会调停,反而会暗中推波助澜。

其次,这场战争本质是二袁矛盾的延伸,其他势力既无实力也无立场介入。正如刘备敢调停曹操与陶谦的争端,却不敢插手袁绍与公孙瓒的战争,实力差距决定了话语权。

最后,第三方势力更希望从中渔利。曹操就是典型代表,他趁乱挟持汉献帝、扩张势力,深知过早结束战争反而不利。正如官渡之战所证实的,即便在消灭袁术后,曹操面对袁绍仍处于劣势。在这种生死攸关的局势下,明智的选择是静观其变而非贸然介入。这段历史给当代国际关系提供了深刻启示——当强权相争时,调停往往需要超乎寻常的实力与智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康熙皇帝是一个非常勤政的帝王。他在亲政后,实施了御门听政,即在乾清门(后来改为太和门)接见大臣、处理...
原创 近... 袁世凯和蒋介石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位极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他们在历史上被认为是奸雄,并且有很多相似之处。两...
原创 疆... 当年,成吉思汗和他的后代们,带领着强大的蒙古铁骑,横扫中亚,征服了东欧,甚至深入到西奈半岛。当时,世...
原创 金... 南宋能够长期存在并抵抗外敌,背后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在北宋灭亡的动荡时期,南宋并没有显示出脆弱的一面...
原创 当... 历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很多雄心勃勃的开国君主,他们所册封的首任太子,往往未能顺利继位,甚至被...
原创 华... 很多人可能听过一句话,出自刘邦之口:我一生都败给了项羽,但最终我只赢了一次,而那一次的胜利,才让我建...
原创 蒋... 老蒋到了台湾之后,许多曾经与他有过矛盾的人也随之一同迁移到了台湾,其中包括像白崇禧这样的人。蒋介石到...
原创 鲁...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与长期肺病顽强斗争未果后,遗憾地离世,享年56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
原创 为... 0万两,主要是这两者的性质不同。在崇祯这里,大臣不愿意捐款主要有三方面考虑。 其一,从“交易”逻辑...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张佑兰国画鉴... 张佑兰1942年12月出生北京,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幼小受妈妈教育学习画小金鱼,喜欢画画,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