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就拿三国时期的人物来说,像李傕、郭汜这些在历史上不太出名的人物暂且不论,就连大名鼎鼎的曹操、关羽,其实都没能活到真正的三国鼎立时期。如果严格按照朝代划分来看,似乎连曹操和关羽都不该被收录在《三国志》里。
但实际情况却很有趣。曹操不仅被记载在《三国志》中,还被列为本纪的第一位,尽管他生前从未称帝。而司马懿这个在魏国位高权重的人物,反而没能在《三国志》里拥有自己的传记,他的事迹要等到三百年后编撰的《晋书》才被正式记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种情况适用于那些实际掌权但未称帝的人物,比如曹操、司马懿、孙坚孙策父子,以及后来的高欢、宇文泰等人。他们虽然生前没有登基,但都是实际统治者,后来还被追认为王朝开创者。这类人物的本纪只能出现在他们开创的王朝史书中。如果放在前朝史书里,史官就会面临一个难题:该把他们归入帝王本纪还是臣子列传呢?
第二种情况更为常见,比如董卓、李傕、吕布等人。他们虽然常被归为三国人物,但实际上都是东汉末年的人物。《后汉书》确实为他们立传,但比范晔早150年写成的《三国志》却把他们编入《魏书》。这可能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他们是前朝重臣,另一方面他们确实影响了历史进程。为了体现魏国的正统地位,陈寿选择将他们收入《魏书》。
关羽的例子也很有意思。他在219年去世,并未经历真正的三国时期。但作为蜀汉最重要的将领,如果蜀汉历史中缺少了关羽的记载,这段历史就会显得不完整。
归根结底,这反映了一个重要问题:历史是连续发展的整体,不能简单地按照朝代更替来划分人物。如果机械地以王朝起止时间为标准来编撰传记,反而会造成很多问题。
关于《三国志》的编撰体例,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