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被诸葛亮建议处死的两位蜀汉人物
在《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小说中,魏延因杀死长沙太守韩玄投奔刘备时,诸葛亮曾向刘备进言,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是个不忠之人,建议将其处死。幸好刘备念其才能,出面求情才保住了魏延性命。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三国志》等正史记载中,并没有诸葛亮要处死魏延的相关记录。但确实有两位人物,是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而将其处死的。
一、养子刘封的悲剧人生
刘封(?-220年),东汉末年长沙(今湖南湘阴一带)人。他原本是罗侯寇氏的儿子,也是长沙郡一个刘姓家族(在《三国演义》中记为刘泌)的外甥。当时刘备投靠荆州刺史刘表,暂时在荆州发展。由于刘备当时还没有子嗣,便将刘封收为养子,视如己出。
公元211年,刘备率军进入益州。一年后,刘备与益州牧刘璋关系破裂,双方兵戎相见。在攻打刘璋的战役中,刘封跟随诸葛亮等人沿长江水路进入蜀地。益州平定后,立下战功的刘封被任命为副军中郎将。到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封与孟达联手攻打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迫使太守申耽投降,因此被提升为副军将军。
然而,这位在蜀汉政权中崭露头角的将领,却因为关羽失荆州一事而断送了性命。公元219年,关羽北伐攻打樊城和襄阳(今湖北襄樊)时,曾向刘封和孟达求援,但二人拒绝出兵相助。关羽兵败身亡后,刘备对刘封心生怨恨。加之刘封平时仗势欺人,经常欺凌同僚孟达,最终导致孟达叛逃投靠魏国。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国派征南将军夏侯尚等率军来攻,申耽再次投降魏军,刘封战败逃回成都。面对这个屡次犯错又吃了败仗的养子,诸葛亮认为他性格刚烈难以驾驭,建议刘备趁机除掉这个隐患。最终刘封被赐死。临死前,刘封悔恨地说:我真后悔没听孟子度(孟达)的劝告。刘封死后,刘备悲痛不已,为他痛哭。
二、狂士彭羕的覆灭之路
彭羕(生卒年不详),字永年,广汉郡广汉县(今属四川)人。东汉末年曾在益州担任书佐一职,原本是刘璋的部下。后来因为被人诬陷诽谤,刘璋对他处以髡钳之刑(剃光头发胡须并戴上刑具),还将他贬为奴隶。恰逢此时刘备入蜀,彭羕想改投明主,便去拜见庞统。
庞统与彭羕交谈后十分欣赏他的才华,而法正也了解彭羕的才能,两人便一起向刘备推荐。刘备多次派彭羕向各位将领传达军令,他都完成得很出色,逐渐获得刘备的赏识。公元214年,刘璋放弃抵抗,刘备顺利入主益州。刘备担任益州牧后,立即提拔彭羕为治中从事。
然而得到重用的彭羕开始骄傲自满,举止狂妄。诸葛亮虽然表面上对他以礼相待,但内心并不喜欢这个人,多次私下向刘备进言,说彭羕野心太大,志向过高,恐怕难以控制。刘备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开始疏远彭羕,并暗中观察他的行为,最后将他贬为江阳太守。
彭羕得知被调往偏远地区任职,心中愤愤不平,便去找马超发牢骚。他对马超说:您在外领兵,我在朝中策应,这样里应外合,天下没有平定不了的。马超本是降将,投靠刘备后一直战战兢兢,听到彭羕这番大逆不道的话大吃一惊,但表面不动声色。等彭羕离开后,马超立即将这番对话写成密报。彭羕随即被逮捕下狱,最终难逃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