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向全世界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这枚凝聚无数人心血的国徽,最终由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组成,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然而,国徽的诞生过程却充满曲折,它的身影未能出现在一年前的开国大典上。
1949年7月,《人民日报》《北平解放报》等报刊刊登了一则启事,向全社会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中对国徽设计提出了明确要求:需包含"中国特征"、"政权特征",并且"形式须庄严富丽"。尽管征集活动收到设计稿112件、图案900幅,但1949年9月25日晚,毛泽东、周恩来主持座谈会讨论国徽方案时,与会者意见很不统一,最终决定国徽图案将邀请专家另行拟制。因此在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人们看到了飘扬的五星红旗,却未能见到庄严的国徽。
开国大典后,国徽设计工作重新启动。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此项工作,并组建了两个设计小组:一个是以梁思成、林徽因为代表的清华大学营建学系团队,另一个是以张仃、张光宇、周令钊为代表的中央美术学院团队。两个团队展现了不同的设计理念。梁思成、林徽因团队最初的设计以一个玉璧(或瑗)为主体,注重民族特色和程式化、图案化的表现手法,强调庄严和象征意义。而张仃领导的中央美院团队则提出了以天安门为主体的方案,认为天安门既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又是举行开国大典的地方,象征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胜利,他们的设计色彩更为鲜艳,风格写实。
1950年6月,两个团队的设计方案提交审议。讨论中,双方就设计理念进行了深入交流甚至激烈争论。梁思成先生认为国徽不应像风景画或商标,而应庄严稳重;张仃则力陈天安门作为主体元素的历史意义和写实手法的价值。周恩来总理在听取各方意见后,指示设计要包含天安门图像和稻穗。清华大学营建系团队根据要求,在梁思成、林徽因的带领下,夜以继日地修改方案。他们最终提交的图案以红、金两色为主,将五星红旗和天安门作为主要内容,辅以齿轮和麦稻穗象征工农,绶带象征团结。1950年6月20日,国徽审查小组会议召开,对最终方案进行了讨论和抉择。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提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设计图案的说明》。
图案确定后,制作立体浮雕模型的任务交给了清华大学营建学系雕塑教授高庄。他对图案细节进行了精心修饰和艺术加工,使其更加庄严挺拔。1950年8月18日,国徽审查小组审议通过了高庄修改后的国徽浮雕模型。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公布国徽图案。到了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纪念日,庄严的国徽终于高悬在天安门城楼正中央,成为新中国永恒的象征。
国徽的诞生,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艺术家的才华以及领导人的远见。它从征集到公布,历时一年多,历经波折与打磨。国徽不仅是一个标志,更是一个民族站起来的宣言,一个国家走向新生的起点。每当人们仰望国徽,都能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设计者们倾注其中的心血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