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享有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当时社会等级森严,皇帝的名字更是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都不得随意称呼或书写。比如某位皇帝名字中有玄字,朝中大臣在写奏章时就必须避开这个字,改用其他字代替,否则就是大不敬。
虽然皇帝的真名需要避讳,但他们却拥有多种不同的称号,主要包括年号、尊号、谥号和庙号这四种。这些称号各具特色,用途也各不相同。以唐玄宗李隆基为例,他在位期间使用过先天、开元、天宝三个年号;群臣为他上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去世后获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在太庙中的庙号则是玄宗。这些称号已经够复杂了,但历史上还有庙号长达几十个字的皇帝。要是把这些都列入考试范围,估计会让考生们叫苦连天。
那么,这些称号究竟有什么区别?又为何要设置这么多称号呢?
首先说说年号。清朝皇帝多以年号著称,比如提起康熙皇帝大家都很熟悉,但说清圣祖可能就有人要想一想了。其实康熙正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年号主要用于纪年,比如1665年当时就称为康熙四年,表示康熙帝登基后的第四个年头。这个制度始于汉武帝,新皇登基都会选定新年号。明清时期一般一个皇帝用一个年号,像康熙帝在位61年始终用康熙;而之前的朝代则经常改元,唐高宗李治34年就换了14个年号。年号主要用来标志新君即位,现在我国改用公元纪年,年号传统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其次是尊号。这是臣子们为表达对皇帝的尊崇而献上的美称,也叫徽号。可以在皇帝在世时上尊号,也可以在其去世后追尊。秦始皇的皇帝称号就是最早的尊号。与需要避讳的真名不同,尊号可以公开使用。比如唐高祖李渊去世后获尊号大武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尊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让他得名明皇。有趣的是,唐玄宗生前还经常给自己加尊号,这些尊号长短不一,没有严格限制。
再来看谥号。这是皇帝驾崩后后人给予的评价性称号,不仅皇帝,重臣也能获得。谥号要概括死者一生功过,比如带文字(如汉文帝)表示重视文治,带武字(如汉武帝)代表武功显赫。也有批评性的谥号,像周厉王的厉字就是对其暴政的谴责。
最后是庙号。这是死后在宗庙中供奉时的称号。古代每位皇帝都有专属宗庙,随着朝代延续,宗庙越来越多,祭祀活动也变得相当繁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