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相有时会因证据缺失而永远成谜。但即便迷雾重重,我们仍能梳理出事件的起因、大致轮廓,以及各种说法的来源与动机。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至少能窥见部分真相,并从中洞察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今天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谜团的故事——赫鲁晓夫之子列昂尼德·赫鲁晓夫的生与死。
1914年,年轻的赫鲁晓夫在乌克兰顿巴斯煤矿区初露头角,当时他已是铸铁厂的工段长。年仅20岁的他与工友18岁的女儿叶芙西尼娅结为夫妻。这段婚姻为他带来了两个子女:1915年出生的长女尤利娅,以及1917年11月10日出生的长子列昂尼德。这个在十月革命后第三天降生的男孩,似乎预示着不平凡的命运。
然而革命后的俄国陷入动荡,一战、内战、饥荒与瘟疫接踵而至。赫鲁晓夫投身红军,待他从前线归来时,妻子已因伤寒离世。1922年,当赫鲁晓夫回到故乡尤索夫卡(今顿涅茨克)时,已与一位女校学生再婚。这段婚姻因家人反对而破裂,据说是因为继母对孩子们不够关爱。最终,赫鲁晓夫与党校教师尼娜结为终身伴侣。
列昂尼德在复杂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虽有祖父母疼爱,但缺乏母爱。赫鲁晓夫忙于仕途,疏于管教,导致列昂尼德性格叛逆。随着父亲地位攀升,这个官二代越发肆无忌惮。他曾偷拿父亲的手枪与伙伴打老虎,骑着摩托车在政府大楼楼梯上飞驰。更让赫鲁晓夫头疼的是,儿子学业荒废却情史丰富,18岁就与女演员未婚生子。
这个女演员的叔叔被贴上托洛茨基派标签,在肃反时期这是致命污点。赫鲁晓夫当众撕毁了他们的结婚证。眼见学业无望,赫鲁晓夫安排儿子进工厂当钳工,希望他重走自己的奋斗之路。但时代已变,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列昂尼德怎会甘心做普通工人?
1930年代,赫鲁晓夫将儿子送进航空学校。列昂尼德成为莫斯科航空俱乐部教练,但酗酒、拖欠团费等劣习依旧。1939年7月,他晋升为第134轰炸机大队中尉。二战爆发后,这个曾经的问题青年在战场上脱胎换骨。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后,列昂尼德英勇参战,一个半月内执行27次危险任务。他从不借父亲之名谋利,凭借出色飞行技术获得红旗勋章。赫鲁晓夫欣慰地致电表扬:继续痛击德国鬼子!
但厄运很快降临。在一次战斗中,列昂尼德战机被击中,迫降时腿部重伤。治疗期间,他在酒局中枪杀挑衅的海军军官。按律当惩,但赫鲁晓夫运作使其戴罪重返前线,改飞雅克-7歼击机。
1943年3月11日成为列昂尼德的最后一战。在掩护地面部队时遭遇德军,他的战机在激战中被击中,坠入敌占区后音讯全无。苏军搜寻未果,最终追授其卫国战争勋章。
关于列昂尼德的结局众说纷纭。有传言称他叛逃德军,斯大林下令处决,赫鲁晓夫跪地求情未果。但战友查莫林1971年澄清,亲眼目睹其战机被击碎。列昂尼德外孙女尼娜指出,这些谣言是赫鲁晓夫下台后政治抹黑的产物。
若真被德军俘虏,对方定会如对待斯大林之子雅科夫般大做文章。而列昂尼德就像消失在硝烟中,连一座墓碑都没留下。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极少提及爱子,或许正因这份丧子之痛太过深沉。晚年某个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位失势领袖曾喃喃低语,道尽无限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