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不喜欢又瘸又胖的大儿子朱高炽,而更喜欢英武且战功赫赫的次子朱高煦。
那朱棣为什么还要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呢?
可能很多人会说,当然是因为好圣孙朱瞻基呀。
朱高炽生了一个深受朱棣喜欢的儿子朱瞻基,朱棣为了把皇位传给朱瞻基这个好大孙,只能硬着头皮立朱高炽为皇太子。
然而朱高炽是在永乐二年被立为皇太子的,当时的朱瞻基只有6岁。
这么小的孩子,别说看不出长大之后能不能成器了。
说难听点,以明朝孩童的夭折率,能不能顺利长大都不知道。
朱元璋的嫡长孙朱雄英不就是9岁夭折,以至于皇位落到了朱允炆手里吗?
所以朱棣立朱高炽为皇太子,朱瞻基这个6岁的孩子或许是很重要的原因,但绝不可能是决定性因素。
那么朱棣为什么还是选了朱高炽呢?
朱棣靖难期间,大儿子朱高炽留守大本营北平。
二儿子朱高煦则跟随朱棣一起出征,4年来战功赫赫,至少3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
白河沟之战朱棣换了3匹战马,箭都射光了,剑都砍断了的时候,是朱高煦率领数千精锐来援。
东昌之战朱棣最倚重的大将张玉都战死了,朱棣被追击,是朱高煦及时赶到,擒获敌将,击退追兵,保护战场离开战场。
浦子口之战更惨烈,朱棣在盛庸的攻击下都打算退兵议和了,朱高煦赶来救场,助朱棣反败为胜。
随后朱棣率领大军渡过了长江,攻入南京,登基为帝。
可以说,朱高煦是朱棣靖难过程中的大功臣。
如果没有朱高煦,朱棣别说当不成这个皇帝了,恐怕会直接死在战场上。
也是在浦子口之战中,朱棣在危急之际,拍着朱高煦的背说了一句暧昧的话:勉之!世子多疾。
意思是,你加油好好干,你大哥的身体不好。
这在朱高煦眼里,相当于一个承诺:朱棣希望以他,而不是以嫡长子朱高炽为继承人。
他顿时打了鸡血,拼死一搏,打得盛庸退却。
然而当朱棣坐在皇宫的龙椅上时,却在立太子这件事上犹豫了。
他最喜欢的儿子是朱高煦,靖难当中的大功臣也是朱高煦,他也曾隐晦地承诺过要立朱高煦为太子。
可问题是,朱高煦仅仅是他的次子,而他还有一个嫡长子,叫做朱高炽。
从周朝开始,古代几千年来,奉行的一直是嫡长子继承制。
朱元璋也曾在圣旨当中强调:国家建储,礼从长嫡,天下之本在焉。惟帝王之子,居嫡长者,必正储位。
其实在历史上,不遵守嫡长子继承制的皇帝多了去。
例如汉武帝刘彻,按理说太子刘据死于巫蛊之祸后,他就该立活着的儿子当中年纪最大的燕王刘旦为储。
可他却跳过了2个年长的儿子,立小儿子,同时也是庶出的第6子刘弗陵为继承人,也就是汉昭帝。
唐太宗李世民,在嫡长子李承乾被废之后,跳过理论上的下一个顺位继承人嫡次子李泰,立嫡三子李治为太子。
唐睿宗李旦,不立嫡长子李成器,而立庶三子李隆基为皇帝,还提前禅位。
正常情况下,皇帝立太子的时候会优先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但是对于强势的皇帝而言,他想立哪个儿子当太子就立哪个儿子,什么嫡长子继承制的约束,大臣的劝谏,都管不着他。
而朱棣,就是这么一个强势的皇帝。
可是朱棣却有更深的忧虑。
那就是他“得位不正”。他的皇位是起兵造反来的,而不是顺位继承来的。
所以他一直有两个心病。
毕竟朱棣自己是造反当的皇帝,却不希望别人也学他造反。
若是他的那些弟弟们觉得,既然朱棣能造朱允炆的反,那他们也能造朱棣的反。
或者将来后人们觉得,朱棣能造侄儿的反,将来也有别的叔叔造侄儿的反。
那还了得,明朝要乱套了。
所以朱棣一辈子都在试图证明,他不是无缘无故造反的。
他本就是朱元璋看中的继承人,是朱允炆过于无耻,蒙蔽了朱元璋,才登上了皇位。
他甚至把朱允炆的年号“建文”从明实录当中抹去了,在明实录里写自己是洪武三十五年继位的。
在这种背景下,朱棣对朱元璋留下的“祖宗之法”尤为坚守。
他废除了朱允炆在位期间的一系列措施,强调他会按照朱元璋的理念处理朝政。
虽然他也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人,朱元璋的理念该改的还是得改,例如他不可能像朱元璋那样给藩王那么大的权力。
但是表面上,他还是要向天下展示,他是朱元璋最合理的继承人的。
而众所周知,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一直强调嫡长子继承人。
他在《皇明祖训》里,一再强调若嫡子在,庶子不可立,一再强调嫡庶之别。
他在皇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没有像大多数皇帝一样,改立其他的儿子为皇太子,而是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当中“适子死则立适孙”的原则,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而朱高炽,不仅是朱棣的嫡长子,还是朱元璋亲封的燕王世子。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如果不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岂不是在打朱元璋的脸吗?
既然朱棣担心将来子孙后代会效仿他抢皇位,那防患于未然的方式,自然是自己立好规矩。
这种事在唐朝是有前车之鉴的。
唐太宗李世民先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太子李建成,夺得太子之位并登基为帝。
而后在废了嫡长子李承乾之后又不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立嫡次子李泰为皇太子,而是立嫡三子李治。
唐朝的皇位传承从此就是一团乱麻。
“玄武门继承法”远比嫡长子继承制管用。
甚至安史之乱前,唐朝就没有过一个正常顺位继承的皇帝,但是却有好几个宫变上位的。
朱棣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也发生这种事。
所以他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立他不喜欢的朱高炽为太子,为子孙后代打一个好样板。
通常情况下,当一个皇帝考虑继承人的时候,考虑的不仅仅是候选的儿子本人,还要考虑他们背后的支持力量。
而朱高炽和朱高煦背后,自然站着不同的人。
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而文官们恰恰喜欢坚持嫡长子继承制。
朱高炽的性情宽厚仁爱,也很合文官们的口味,他们喜欢这样的太子和皇帝。
所以朱高炽背后站着的,是文官集团。
而朱高煦在出身上不占优势,却跟随朱棣靖难,战功赫赫。
根据明史记载,“时议建储,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善高煦,时时称高煦功高,几夺嫡”。
也就是说,朱高煦背后站着的,是武将和勋贵。
朱棣立朱高炽为皇太子还是立朱高煦,某种程度上考量的,也是要满足文官还是武将勋贵。
若还在打仗,朱棣自然会优先考虑武将。
可是仗打完了,天下太平了,朱棣也当上皇帝了。
打天下靠武将,治理天下可就要靠文官了。
此时朱棣的意见,自然会向文官倾斜。
而且朱棣也要考虑到朱高炽和朱高煦两人的特性。
朱高炽宽厚稳重,适合守成。
朱高煦娇纵跋扈,打仗厉害,适合在打天下的时候重用。
所以多方考虑之下,朱棣自然也会倾向于朱高炽。
虽然史书没有明确指明,但是种种迹象表明,朱棣在考虑立谁为皇太子的时候,也考虑到了怎么安排朱高煦。
永乐二年,朱棣在正式立朱高煦为皇太子的同时,也立朱高煦为汉王,封地云南。
云南是什么地方呢?
当时的云南虽在明朝的统治之内,但却不怎么稳定。
负责镇守云南的,是朱元璋的养子沐英的后代。
可是沐英毕竟是养子不是真正的朱家血脉。
更别提,沐英在世的时候或许会忠于朱元璋,可是沐英去世之后,他的子孙后代都在云南长大,和朝廷里的皇帝没有感情。
他们如果有异心怎么办?
所以早在朱元璋在位期间,就好几次试图派自己的子侄去接管云南,至少去云南看着沐家。
可却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
朱棣在立太子的同时,把朱高煦的封地定在云南,显然也有和朱元璋一样的考量。
云南这么重要的地方,还是掌握在朱家的藩王手上更为安心。
而朱元璋此前派去的藩王都没能拿捏住沐家,反而被沐家一个个赶出了云南。
那么派战功赫赫的朱高煦去,是不是胜算更大呢?
然而云南实在是太偏远了,在明朝的交通条件下去了就别想像在富庶之地一样享乐,别想夺位了。
所以朱高煦并不愿意去云南,大怒质问:我何罪?斥万里!
朱棣本就对朱高煦心怀愧疚,且十分喜爱这个英武的儿子。
见状也就没有逼迫朱高煦去云南,他的安排落了空。
不过朱高炽已经被立为皇太子,这点是不可更改的。
接下来就是好圣孙朱瞻基的作用了。
朱瞻基对于朱棣而言,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孙子。
朱瞻基出生前,朱棣还是燕王,正在睡觉。
他做了一个梦,梦到朱元璋把一个象征权力的大圭递给他,上面刻着“传世之孙,永世其昌”几个字。
朱棣醒来不久,就听说大孙子出生的消息。
他把这个梦视为祥瑞,也就格外看中朱瞻基这个孙子。
朱瞻基长大之后,聪明伶俐,朱棣对他更是疼爱有加。
朱棣在为朱高炽和朱高煦二选一而苦恼的时候,大才子解缙一句“好圣孙”,让朱棣坚定了决心。
是啊,如果立朱高煦为皇太子,自己这个宝贝大孙子以后可就当不成皇帝了。
于是他自然也就倾向了朱瞻基的亲爹朱高炽。
然而前文说过,朱棣立朱高炽为皇太子的时候,朱瞻基只有6岁。
这个年纪,别说左右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了,以明朝的医疗条件,能不能顺利长大都未可知。
要知道朱棣自己也是夭折了一个儿子的。
朱标的长子朱雄英9岁夭折造成了多大的影响,朱棣也看在眼里。
所以朱棣肯定不可能仅仅为了6岁的孙子朱瞻基,就决定太子的人选。
朱瞻基顶多是朱棣考虑到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可能是决定性因素。
真正让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的,还是前面说到的,对朱元璋传位顺序的遵循,关于为子孙后代树立榜样的考虑、文官集团的支持、对朱高煦的安排等。
朱瞻基长大之后,愈发聪明,愈发表现出自己是优秀的继承人,才是朱高炽太子之位越来越稳固的原因。
你觉得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