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岁月中的睢杞太传奇:王广文与草寺庙智取战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位于中原腹地的河南睢县、杞县、太康县(简称睢杞太)地区,成为了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不仅远离主力部队的支援范围,更是见证了无数惊心动魄的战斗。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水东独立团团长王广文的名字令敌人闻风丧胆。这位身材魁梧的抗日英雄原是睢县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曾与传奇神枪手吴守训齐名。在部队整编后,他率领部队继续坚持敌后武装斗争,很快又重返睢杞太地区开展抗日活动。多年后,王广文在回忆录中特别提到,最令他自豪的莫过于那场以少胜多的草寺庙智取战。当时他率领仅一个连的兵力,面对装备精良、据守坚固工事的400余名敌军,硬是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巧妙的战术,在没有重武器支援的情况下,一举攻破了敌人的重要据点。
睢杞太地区由于地处敌我拉锯地带,战斗之频繁、环境之险恶令人难以想象。王广文曾亲身经历过一次惊心动魄的遭遇战。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他带领的小分队在行军途中突然与乘坐汽车的敌军遭遇。面对人数占优的敌人,队伍很快被冲散。身高1米85的王广文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很快就被汉奸认出并大喊:那是王广文,快抓住他!眼看敌人从四面八方包抄过来,王广文当机立断,对身边的战士喊道:你们快撤,我来引开他们!说罢便朝着相反方向飞奔而去。当时正值雨季,刚下过暴雨的乡间小路泥泞不堪,敌人的汽车在泥地里寸步难行。气急败坏的敌人改乘摩托车追击,但王广文凭借过人的体力和对地形的熟悉,在田间健步如飞,一步就能跨过整垄的庄稼地。最终,当他涉过一条湍急的小河后,终于成功甩掉了追兵。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水东独立团后来整编为30团。在艰苦卓绝的敌后斗争中,王广文和他的部队得到了当地百姓的鼎力支持。老乡们省吃俭用,把最好的粮食送给子弟兵,妇女们日夜赶制军鞋,孩子们主动站岗放哨。正是这种军民鱼水情,让30团在1943至1944年间接连取得辉煌战果:先后拔除了河堤岭、榆厢铺、长岗等地的伪军据点,更生擒了伪军队长孟昭璋、孟昭炳兄弟。这些胜利让大汉奸孟昭华恼羞成怒,特别是看到自己的两个弟弟被俘,睢县西部和西南的据点接连失守,甚至连县城附近都出现了八路军的便衣活动。为挽回颓势,他决定在战略要地草寺庙修建新的据点,企图遏制八路军的活动。
草寺庙并非真正的寺庙,而是一处位于长岗东北与范洼西南之间的废弃土包。这个直径约500米的圆形高地,远看宛如一个巨大的坟冢。据当地老人回忆,这里早年确实有座小庙,但早已倾颓,只剩下些断壁残垣。由于曾是柴草交易集市,故得名草寺庙。1944年寒冬,孟昭华强征附近数百名农民,逼迫他们自带干粮工具,日夜不停地修筑防御工事。经过数月施工,一座坚固的军事堡垒拔地而起:5米高的夯土围墙环绕四周,墙外挖有两道3米深的壕沟;中心矗立着10米高的四层炮楼,底层射击孔居高临下;唯一的南门外设有吊桥,可随时切断进出通道。为扫清射界,据点周围百米内的民房、果园甚至树木都被夷为平地。这里常驻着一个伪军大队,他们以此为据点,频繁袭扰周边村庄,抢粮抓丁,残害抗日干部,百姓苦不堪言。到1945年开春,铲除这个毒瘤已成为当地军民的共同心声,上级将这一重任交给了30团。
王广文经过周密侦察后发现,强攻草寺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30团在人数上占优,但缺乏攻坚必需的重武器和炸药。敌人占据制高点,四周视野开阔,白天进攻无异于自杀;夜间敌人又会收起吊桥,加派岗哨。之前攻打沙堤岭时使用的土办法——如顶着湿棉被的方桌冲锋——在这里根本行不通。战士们曾设想用马脚架设机枪压制火力,再以云梯攀墙,但预计伤亡会十分惨重。就在部队一筹莫展之际,上级突然调王广文率主力前往新黄河套执行新任务,只留下一个连继续监视草寺庙。
但王广文并未放弃。通过与政委反复研究,他们获得一个重要情报:据点内的伪军士气低落,部分人已有悔过之意。更关键的是,王广文通过亲戚赵希书联系上了在伪军中担任副队长的赵隆全——此人原是八路军连长,后因意志不坚定而变节。面对抗战形势的逆转,赵隆全终日惶恐不安,渴望戴罪立功。经过秘密接触,赵隆全答应作为内应。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悄悄放下吊桥,引导八路军潜入。里应外合之下,300多名伪军还没反应过来就当了俘虏,大量武器装备尽数缴获。次日清晨,欢欣鼓舞的百姓们一边拆毁这个罪恶的据点,一边传唱着新编的歌谣:八路军,计谋高;不用枪,不用炮;老虎嘴里把心掏......这场漂亮的智取战,成为睢杞太抗战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