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1328年出生在安徽凤阳一个穷乡僻壤的农民家,那时候叫濠州钟离县。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是佃户,种地交租勉强过活。
1344年,大旱加瘟疫,他的父母和哥哥都死了,他16岁就成了孤儿,只能去皇觉寺当和尚,帮着敲钟扫地混饭吃。
没多久寺里也养不起他,他就出去讨饭,四处流浪。
1352年,元朝末年大乱,他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从小兵干起。郭子兴死后,他接手部队,1356年拿下南京,当时叫集庆,改名应天府,当了根据地。
接下来几年,他打了不少硬仗。1363年鄱阳湖大战,他灭了陈友谅,那场仗打了36天,水军对决,朱元璋用火攻破敌。
1367年,朱元璋又干掉张士诚,统一江南。1368年,他正式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那年他40岁,从乞丐到皇帝,用了十几年时间。
建国后,他大杀开国功臣,1380年胡惟庸案,杀了上万人,1393年蓝玉案,又株连1.5万多人。这些事在明史上都有记,显示他为了稳固权力,不手软。
农业上他推屯田,减轻税负,让老百姓喘口气,但同时设锦衣卫监视百官,抓人审讯,搞得朝廷人人自危。他在位31年,1398年6月24日病死在南京皇宫,享年71岁。
朱元璋死后,葬礼很快就办了,只用了几天时间,这在皇帝葬礼里算快的。
明史本纪里写,他临死前留遗诏,说丧葬要节俭,不用金玉,诸王别乱跑,各守封地。表面听起来朴实,但里面藏着血腥的一面:恢复活人殉葬。
这习俗早在中国殷商时期就有,奴隶社会常见,到汉朝后渐渐少,但元朝蒙古人还用。
朱元璋虽是汉人出身,受元朝影响,也搞这一套。明史后妃传和一些野史记载,朱元璋死后,46名妃嫔陪葬孝陵,其中38人是治丧时被迫从死的,还有十几个宫女。
陪葬总数超过50人。这些人多是没生孩子的嫔妃或侍寝宫人,出身普通,没后台。
殉葬方式在史料里提得不多,但够让人心寒。在民间传说和一些笔记如明朝小史说,她们被召到一处院子,假装赴宴,吃完饭后带到殿里,上木床,用绳从梁上吊下来,自缢结束。
监督的是宦官和侍卫,不从也没用。
尸体处理用灌水银防腐,这在古代帝王葬礼常见,能保持尸体不腐。朱元璋的棺椁用楠木做,重几吨,雕龙凤。
据野史和民间说法,朱元璋出殡时,南京13个城门同时出棺,队伍分散,棺材一样,目的是混淆视线,防盗墓贼。
百姓躲在家里,不敢出门。整个过程从死到葬,只7天,效率高得诡异,显示朱允炆急于接班。
明孝陵是朱元璋的墓,建在南京钟山脚下,在1381年开工,那时马皇后刚死,就先下葬了她。总管是李新,动用10万军工,建了25年,到1405年才完。
陵园长2.62公里,周墙原长45里,现在剩砖石部分。下马坊、石像生、神道碑,都是标准帝陵配置。
地宫没挖开,但推测有机关,入口用巨石封,防盗设计严。陪葬不只妃嫔,还有功臣墓,如徐达、李文忠等,分布钟山阴侧,从1380年规划,到1390年后少建。
蓝玉案发生后,陪葬基本停止了,因为功臣都被杀光了。
这个殉葬习俗在明朝前期传了好几代。朱元璋孙子朱允炆继位,没多久被叔叔朱棣抢了皇位,朱棣在1402年当上皇帝,年号永乐。
1424年,朱棣去世,长陵陪葬了30多位妃嫔,方式类似,自缢后灌水银。朱高炽在1425年去世,献陵5名妃嫔陪葬,包括一个朝鲜嫔,她求饶也没用。
朱瞻基死于1435年,景陵也有妃嫔从死。总计明朝前期,上百妃嫔因这习俗丢命。直到朱祁镇,即明英宗,1464年死前下诏废除,说“不忍用人殉葬,从我开始停”,陪葬这才废止。
之后明朝皇帝葬礼不再搞活人陪葬,转用陶俑或纸人。
为什么朱元璋要这么干?从史料看,他对权力执着,死后还想控制一切。活人殉葬是显示权威的手段,蒙古人用过,他学来巩固皇权。但这反映封建专制的黑暗面,生命在皇帝眼里不算什么。
那些妃嫔,多是年轻女子,入宫本想过好日子,结果因一道诏书没了命。家属虽得补偿,如世袭官职,但换不回人。
考古上,1950年代在孝陵西侧挖出女性墓,疑是妃嫔墓,里面有陪葬品,但没确证。明孝陵600年没被盗,康熙来过几次祭拜,显示其影响力大。
参考资料:
1、《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