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罗支(?-1004年),北宋初期凉州地区六谷联盟首领。潘罗支史书无传,目前的介绍资料都是依据潘罗支各相关事件串联其生平,尤以祝启源的勾稽最为全面(《凉州吐蕃与潘罗支政权略述》)。我们据以叙述。
潘罗支最早游牧在松潘(今四川松潘县)草原,后来率部进入凉州。从其游牧松潘来推理,潘罗支很可能就是吐蕃国相尚思罗余部。唐会昌二年(842年),尚思罗与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战于薄寒山(今马衔山),尚思罗惨败后退居松州(今松潘),接着又战于洮水,尚思罗被杀。潘罗支可能就是尚思罗败后,留在松州余部的后代。
尚思罗死后,吐蕃王朝宣告结束,吐蕃各部陷入长期争权中。在吐蕃控制的河陇地区,论恐热与吐蕃其他势力的战火仍在蔓延,直到866年,党项羌拓跋怀光攻杀论恐热后,战火才渐告平息。原来吐蕃统治下的吐蕃人、汉人、党项等掀起了反抗吐蕃统治的斗争,史称“温末起义”。其中部分吐蕃人渐渐汇聚在凉州周围,他们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畜牧条件,迅速凝结成为一个较为稳定、颇有实力的地方武装——六谷联盟。
大概就这个过程中,潘罗支从松潘一路北上,穿越祁连山,到达凉州,加入到六谷联盟中来。起初,他可能臣服于六谷首领折逋家族,逐渐地,他凭借出色的才智和指挥、组织能力,被六谷蕃众推举为首领,六谷联盟地方政权也迎来了其鼎盛期,大致势力范围西起天梯山,东至兰州黄河沿岸,统辖凉州周边六谷部四十五个部落,有骑兵五六万。
此时北中国的权力版图正处于复杂的重构中。定都于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辽国正处全盛期,北宋甚至落于下风;立足于银州(今陕北米脂县等地)的党项李继迁称臣于辽,不断与北宋开战,且日渐强大;而且,陕北党项把西进作为其开拓势力的重点,逐渐占领了夏州(今陕北靖边县)、灵州(今宁夏灵武市),由灵州进而西进凉州,再无任何天险阻挡。后来,凉州发展为西夏仅次于兴州(今银川市)的第二都城,也能证明西夏的立国路线。因此,李继迁及其党项部族,就成了凉州潘罗支六谷联盟的头号劲敌。
潘罗支延续了此前折逋家族的政策,一方面臣服、朝贡于北宋,倍示虔诚,一方面则坚决抵抗西夏的西进。于是,在共同应对西夏崛起的问题上,六谷联盟与北宋之间达成了默契。同时,北宋缺少马匹,需要通过六谷联盟来交易和充实自己日益消耗的战马,所以,北宋任命潘罗支为盐州防御使兼灵州西面都巡检使。党项李继迁也曾派人来拉拢、招诱潘罗支,潘罗支捕杀李继迁使者,坚决不与为伍。
潘罗支曾多次提议,要求与北宋一同出兵,合军征讨李继迁。咸平六年(1003年),潘罗支上表言:“感朝廷恩倍,愤继迁倔强,已集骑兵六万,乞会王师收复灵州。”(《宋史•吐蕃传》)北宋朝廷经过商议,加封潘罗支为朔方军节度使、灵州西面都巡检使,但对于出兵,则以“限河路远”为由,不甚了了。当时北宋朝廷对于李继迁日渐强大的实力认识不足,既未采取断然措施予以牵制或扼杀,也未能对潘罗支的抗击行动给予支持,致使党项势力坐大,西夏建国,成为北宋在西北地区的最大威胁。
咸平六年,李继迁率军攻占西凉府(今武威市),取得了重大战果。潘罗支战败后假装投降,接着他“集六谷诸豪及者龙族合击继迁,继迁大败,中流矢遁死”(《宋史•吐蕃传》)。潘罗支假降后又反戈一击,反败为胜,李继迁中箭,在奔逃的路上死去。显然,潘罗支干了一件大事,六谷蕃部也士气大振。北宋朝廷为此优诏褒奖,表示愿意出兵策应,会剿李继迁余部。
但这些谋划都未能实现,次年,潘罗支即“出师未捷身先死”,被害身亡。潘罗支的主要支持者是者龙族十三部落,里面有两个李继迁的旧部:迷般属部和日逋吉罗丹部。这两个吐蕃化的党项旧部一直在寻找机会,企图除掉潘罗支。景德元年(1004年),西夏进攻者龙族,潘罗支率百余人急赴这两个部落,商量合击西夏事宜,结果被杀害于帐中。
潘罗支死后,北宋朝廷下诏:“故西凉府六谷部大首领、朔方军节度、灵州管内观察使、处置营田押蕃落使、灵州西面沿边都大巡检潘罗支,可追封武威郡王,遣使将恤其家。”(《宋会要辑稿•方域二一》)虽然优诏抚恤,但毕竟是重要损失,北宋失去了一个可以牵制西夏的重要实力派,六谷蕃部也失去了一个重要的领导核心。
六谷蕃部推举潘罗支之弟厮铎督继任首领,延续潘罗支时期的外交政策。西夏则由李继迁之子李德明继统,李德明改变方略,对宋交好,而对于有杀父之仇的六谷部则一直保持着进攻态势。而且,李德明利用夏、宋交好的窗口期,集中力量攻击、分化六谷部,六谷部内各部落之间矛盾日深,最终在天圣六年(1028年)宣告覆灭。不愿意接受西夏统治的吐蕃人,则退回祁连山以南的湟水流域,在那里,吐蕃人又崛起并建立了一个新的统治集团——青唐政权。(执笔:清辉 编辑:王丽娜)
来源:黄河清风
编辑: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