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了招降关羽,可谓煞费苦心。他不仅大度地接受了关羽提出的三个条件土山约三事,更展现出了非凡的胸襟与智慧。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些人误将土山理解为屯土山,实则屯在此处是驻扎之意,就如同绝北道指的是切断曹仁与北方的联系一样。
曹操之所以如此爽快地答应关羽的条件,显然是出于对这位猛将的赏识。早在温酒斩华雄的传奇战役中,曹操就对关羽青眼有加。这两位同样对士大夫阶层持保留态度的英雄,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着惺惺相惜的基础。谋士程昱深谙主公心意,便献上了一条颇为巧妙的计策:云长有万夫不当之勇,非智取不可得。可派刘备降兵潜入下邳,佯装逃回,作为内应。再诱关羽出战,诈败引其深入,以精兵断其归路,如此方可劝降。
曹操采纳此计后,在选择诱敌将领时展现了卓越的知人之明。他没有选择许褚或徐晃,而是派出了夏侯惇。这一决策堪称神来之笔:若派徐晃或许褚出战,以他们惯用的大斧和长刀,很可能在二十回合内就被关羽斩于马下。唯有以防御见长的肉墩夏侯惇,即便是吕布复生,也难以在数十回合内将其击败。
诱敌之战中,夏侯惇的表现堪称教科书级别。他先是派人在城下辱骂挑衅关羽,待关羽怒而出战时,又恰到好处地且战且走。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关羽骑的只是一匹普通战马,加之其身材魁梧,难以快速追击,这给了夏侯惇从容撤退的余地。细读《三国演义》这段描写,我们不得不佩服夏侯惇的演技之精湛,若换作其他将领,在盛怒的关羽刀下恐怕凶多吉少。
这里引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若曹操不打算给关羽留面子,直接将其诱出后派重兵围困,经过三百回合激战,关羽的战马是否会力竭而倒?从后续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的战绩来看,罗贯中特意强调关公马快,说明赤兔马确实大幅提升了关羽的战斗力。有了这匹神驹,关羽能轻松击败徐晃都难以招架的颜良文丑。文丑仅接三刀就力怯而逃,却因赤兔马的神速而未能脱身。颜良二十回合击败徐晃,却被关羽一刀斩杀,这充分说明即便没有赤兔马,徐晃也远非关羽对手。
比较曹营三大猛将的实力:典韦与许褚激战整日未分胜负,许褚与徐晃大战五十回合难分高下,可见三人实力相当。而关羽的战力显然更胜一筹,无论是典韦、许褚还是徐晃,单独挑战关羽都无异于自寻死路。
事实证明这一安排极为明智:夏侯惇不仅成功诱敌,还保全了性命,其且战且走的演技堪称完美。相比之下,负责断后的许褚和徐晃却表现欠佳。他们本应阻止关羽撤回下邳,却让关羽奋力杀退二人。若非夏侯惇及时回援,二人恐怕难逃曹操的责罚。这一战例充分说明,即便三人联手,也未必能生擒关羽。关羽虽因战马不济难以追击,但夏侯惇同样拦阻不住他,而许褚、徐晃笨重的兵器更可能成为致命弱点。
从关羽后来斩颜良诛文丑的战绩来看,许褚、徐晃的武艺与巅峰时期的关羽差距明显。此前的虎牢关之战也证明夏侯惇武艺在许褚之上:许褚战吕布二十回合就需援军,而夏侯惇却能截住吕布大战至黄昏。若有得力助手相助,夏侯惇确实可能困住关羽,但问题在于:许褚、徐晃既不堪大用,曹操还能派谁?
细究《三国演义》,曹营中确实还有更强战将,如曹操之子曹彰。这位黄须儿能徒手搏虎,刘备养子刘封在他面前不堪一击。刘封曾在新野之战中表现出色,连曹仁都吃过他的亏。汉中之战时,刘封两次诈败诱敌徐晃,却在曹彰手下三合即败。可惜的是,关羽降曹时曹彰年仅十一岁,无法参战。
既然曹彰无法出战,许褚、徐晃又难当大任,曹操要实现程昱的计策,就必须为夏侯惇另寻帮手。那么,夏侯渊和曹仁能否担此重任?熟悉三国故事的读者都知道,这二位绝非等闲之辈:曹仁曾让东吴将士闻风丧胆,连周瑜都中其毒箭;夏侯渊在定军山虽被黄忠突袭斩杀,但此前与黄忠交手时并未落于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