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渡,在历史的长河中,帝王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往往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司马睿南逃,健康即位后,延续了晋朝一百多年的国运。赵构南逃,建立南宋,延续宋朝近150年。然而,在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崇祯皇帝却没有给太子和任何一个儿子留下任何逃往南京的机会,最终导致了北京父子俩的悲惨结局。
一、政治正确问题
二、崇祯的人品问题
崇祯皇帝的性格难以捉摸。他是典型的有病求医,找不到医生就杀掉医生的人。他习惯了推卸责任,无法承担责任。在崇祯的心里,始终存在着“我没有错,都是你的错”的想法。这直接导致了他和大臣们的关系不好。大臣们不敢出谋划策,也不愿意与皇帝分忧,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崇祯心情不好,他们就会受到指责,生死大权就掌握在他手里。
崇祯曾考虑过南渡的事情。崇祯十七年正月,单独召集大臣议政。东宫左侍郎李明睿告诉崇祯,当前形势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唯一可行的举动就是南迁。崇祯当时非常激动,表示自己已经有了这个打算,只是因为外国臣子的不服而受到了克制。还叮嘱李明瑞不要公开说话,否则就会被砍头。李明瑞的后台是当时的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是崇祯的得力助手、忠臣。
提出南渡问题,是李邦华的主意。他让李明瑞试探一下舆论。崇祯本来有南渡的计划,但事实上,事情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崇祯以前得罪过能帮助他的人,留下来的要么是机会主义者,要么是混混。像李邦华这样愿意为崇祯献出生命的人并不多。南都需要内阁的点头,否则任何人都不能离开。于是崇祯找到内阁首席大臣陈衍,表达了南迁的想法。陈曌甚至不需要明确同意,只要他不反对就行。然而,面对崇祯的要求,陈衍却始终保持沉默,最终只是冷笑了两个字:“哈哈”。
4、大臣们的自私动机明显
在此期间,大臣们的私心日益明显。内阁并不在乎崇祯是否南迁,他们只是想获得一个好名声。南迁困难重重,崇祯的生活只能束缚他们的手脚。因此,他们希望崇祯早点死,这样他们的家庭就能自然而然地改变。他们深知,即使南下,也难逃最终被农民军或清军消灭的命运。而如果南下,就必须继续北伐,试图收复失地。历史上,北伐的结果无论是诸葛孔明还是岳飞,都不太理想。
5.没有逃脱的希望
崇祯曾写下圣旨,将太子托付给其妹夫、京营都尉朱春辰。然而朱春臣不肯开门迎贼,宦官曹化春、王祥耀却打开城门迎接农民军入京。当崇祯在家中发现无法南渡时,他逼死了自己的小妾,杀死了自己的女儿,最后选择了上吊自杀。甲申事变期间,太子朱慈弘失踪。后来有人冒充太子试图与李自成谈条件,但都被发现了。因为太子患有一种特殊的疾病,那些冒充太子的人与太子的特征并不相符。雍王、定王得以避难到祖父周奎家中。 3月20日,李自成进入紫禁城,周逵献上孙子雍王、定王,希望得到善待。
周奎的选择比朱春辰更为明智,他的生存方式在李自成手下也相对安逸。朱春辰被杀。崇祯逃亡的机会已经彻底消失,他的生死全靠北京城墙了。而他的王子和儿子们也未能逃脱悲惨的命运,最终陷入了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