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向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那个风云变幻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豪强纷纷崛起,彼此征战不休。经过数十年的激烈角逐,最终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位雄主之所以能够成就霸业,关键在于他们都具备非凡的识人用人之能。可以说,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一个君主即便在其他方面有所欠缺,但只要懂得发掘和重用人才,就足以在乱世中立足。
说到三国时期最负盛名的人物,诸葛亮无疑是最耀眼的一个。在民间传说中,他早已被神化为智慧的象征。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近乎完美的智者,为何在六次北伐中原的征途中都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夙愿呢?究其根本,问题恰恰出在诸葛亮自身。他虽然才智超群,却未能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更致命的是,他在识人用人方面犯下了两个重大失误:过分高估了一个人的能力,同时又严重低估了另一个人的价值,这些错误最终导致了整个北伐战略的失败。
首先来看诸葛亮高估马谡这个致命错误。马谡确实是一位出色的谋士,曾为诸葛亮献上不少良策。著名的七擒孟获战役中,正是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的策略才取得了最终胜利。然而,马谡的才能仅限于出谋划策,从未有过实际领兵作战的经验。诸葛亮却对他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在第一次北伐时就将镇守战略要地街亭的重任交给了他。结果街亭失守,蜀军被迫撤退,这次最有希望成功的北伐就这样功败垂成。这个惨痛的教训充分说明,再出色的谋士也不一定就是合格的将领。
另一个重大失误是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魏延是蜀汉难得的将才,能文能武,战功赫赫。然而诸葛亮从一开始就对这位猛将心存芥蒂,初次见面就认定他有反骨,甚至想要处死他。虽然后来魏延得以保全性命,但始终得不到重用。在北伐期间,诸葛亮对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置之不理,只让他负责粮草运输等次要任务,从未给予他独当一面的机会。更令人扼腕的是,诸葛亮临终前还设下计谋,最终导致魏延被杀。在人才本就匮乏的蜀汉政权中,如此浪费一位大将的才能,实在令人痛心。诸葛亮这些用人失误,不仅影响了北伐的成败,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蜀汉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