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评价制度,指在帝王、贵族、大臣等去世后,后人根据其生平功过给予的具有褒贬意义的称号,相当于对其一生功过的最终定论。谥号分为美谥、平谥和恶谥三种,其中文、武、忠等属于褒扬性质的美谥,而厉、幽、炀等则是带有贬斥意味的恶谥。今天我们要重点讨论的隋朝第二位皇帝杨广,在他遇刺身亡后,竟然先后获得了三个截然不同的谥号,除了众所周知的隋炀帝外,还有两个鲜为人知的谥号。
首先来看隋炀帝这个谥号。这是由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618年追封的。杨广(569-618年),本名英,小字阿摐,是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嫡次子。他在位期间(604-618年)大兴土木,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征调民夫达两百万人,导致大量劳工在繁重劳役中丧生。同时他穷兵黩武,三次远征高句丽均告失败,使国力大损。最终在618年江都之变中被宇文化及所杀。李渊在建立唐朝后,为了彰显政权的合法性,特意给杨广这个炀的恶谥。根据《谥法》解释,炀字包含好内远礼(沉迷女色不守礼法)、去礼远众(违背礼制脱离民众)、逆天虐民(违背天理残害百姓)等负面含义,确实符合杨广的暴政形象。
其次是隋明帝这个谥号。这是由隋末割据势力王世充所追封。王世充(?-621年)本姓支,是西域胡人后裔,在杨广遇害后控制洛阳,拥立杨侗为帝,后又逼迫其禅位。他给杨广明帝的谥号可谓用心良苦。按照谥法,明字代表思虑深远、任用贤能、明察秋毫等美好品质,历史上汉明帝、魏明帝都是颇有作为的君主。一些历史学者认为,虽然杨广统治后期昏庸无道,但其修建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度等功绩也不应全盘否定。王世充此举既是对杨广功绩的客观评价,更是为了笼络隋朝旧臣,巩固自身统治基础。
最后是隋闵帝这个谥号。这是由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所追封。闵在谥法中意为慈仁不寿,带有明显的同情色彩。窦建德在619年攻破聊城,擒杀弑君者宇文化及后,还特意为杨广举行隆重祭奠。不过纵观杨广一生,其暴政导致民不聊生,与仁慈二字相去甚远。窦建德此举更多是出于政治考量:一方面借为前朝皇帝报仇之名收买人心,另一方面也为自己树立正统形象。与王世充相比,窦建德不仅给予美谥,还以实际行动为杨广报仇,这种政治表演更为高明。
这三个截然不同的谥号,反映了不同政治势力对杨广的评价和利用。李渊的炀字谥号着重否定隋朝统治;王世充的明字谥号试图平衡功过;窦建德的闵字谥号则充满政治算计。这种谥号之争,生动展现了古代政治斗争中历史评价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