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二月,正值西汉王朝初建之际,开国皇帝刘邦为巩固政权,不得不采取权宜之计,正式分封了七位异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各自拥有广阔的封地和相当的自治权,其中燕王臧荼以蓟县为都城,统辖上谷、渔阳、右北平等六郡;韩王信定都阳翟,领有颍川一郡之地;赵王张耳坐镇襄国,管辖邯郸、巨鹿、常山三郡;战功赫赫的楚王韩信则以下邳为都,掌控东海、会稽、泗水等五郡富庶之地;淮南王英布据守六县,统领九江、衡山、庐江、豫章四郡;梁王彭越驻守定陶,拥有砀郡一郡;长沙王吴芮则以临湘为都,统辖长沙、武陵二郡。这七大诸侯国合计掌控二十二个支郡,几乎占据了汉初疆域的半壁江山,而中央朝廷直接管辖的郡县仅有二十四郡。
刘邦实施分封制实属无奈之举。在楚汉战争的烽火中,英布、彭越、张耳等将领已各自拥兵自重,占据战略要地,形成了事实上的割据势力。为换取这些实力派的支持,刘邦不得不以封王作为妥协。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韩信请封假齐王一事,尽管刘邦内心极为不满,但在张良的暗示下,仍不得不封其为真齐王。这种分封实质上是对既成军事割据的暂时承认。
然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从高帝六年开始,刘邦就着手逐步铲除这些异姓诸侯王。通过精心策划的政治和军事行动,到高帝十二年时,除实力最弱的长沙国外,其他异姓诸侯王均被清除。这一过程历时六年,比楚汉战争还要多出两年。令人深思的是,这些手握重兵的诸侯王为何未能联合抗汉,反而被各个击破?
深入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首先,诸侯王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基础。虽然他们名义上归附刘邦并共同击败了项羽,但彼此间并无深厚情谊。以韩信、彭越、英布为例,在楚汉战争中,韩信负责北方战场,彭越在荥阳一带打游击,英布则在南方牵制项羽,三人除了垓下决战外几乎未曾谋面。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本就存在竞争关系,与刘邦的合作更多是利益考量。彭越因未获封王而最早反楚投汉;英布因遭项羽猜忌兵败后投靠刘邦;韩信则因刘邦满足其封王要求而效忠。这种各怀心思的状态,导致当刘邦对韩信下手时,其他诸侯王都选择作壁上观。
其次,诸侯王实力悬殊,难以形成有效合力。韩信虽军事才能出众,但在刘邦伪游云梦时,其他诸侯都不敢轻举妄动。燕王臧荼实力最弱,很快被刘邦剿灭;韩王信因地处边境,在刘邦猜忌下竟与匈奴勾结,失去诸侯支持;长沙王吴芮则始终采取绥靖政策。而后期实力最强的英布又错误估计形势,认为可以单独对抗刘邦,反而将其他诸侯的覆灭视为清除竞争对手的机会。
第三,世人往往低估了刘邦的军事才能。虽然刘邦自称得天下靠萧何、张良、韩信三人,但他本人也是身经百战的统帅。在楚汉战争中,正是刘邦亲率主力在荥阳与项羽对峙两年多,期间还能分兵让韩信北伐。更在阳夏、固陵、陈下三次击败项羽,为垓下之围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对付异姓王时,刘邦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对吴芮、张敖采取怀柔政策;对韩信则先夺兵权再迁封地;借吕后之手除掉韩信、彭越,既推卸责任又震慑其他王侯。同时善用封赏策略,如在平定陈豨叛乱时,不仅赦免叛将,还厚赏降将,充分展现其使人攻城略地的御下之道。
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只是西汉封建削藩的开始。到高帝十二年,诸侯王格局已变为九位同姓王加长沙王吴芮的格局。这些同姓王包括其弟楚王刘交、其子齐王刘肥等,封地总计达41郡,远超中央控制的15郡。此外还有闽越王、南越王等外诸侯。这种尾大不掉的局面给文景二帝留下巨大隐患。
文帝时期通过以亲制疏和众建诸侯策略,将齐国一分为七,淮南国一分为三,使单个诸侯实力减弱。景帝时更引发七国之乱,乱后王国支郡尽收归中央,诸侯仅保留一郡之地。武帝推行推恩令,令诸侯庶子皆可封侯,实则不断分割王国领土。到西汉末年,虽然仍有19个王国,但辖县仅占全国1/13,封建制已名存实亡。这一过程展现了西汉中央集权的智慧与决心,也为后世处理地方割据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