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出身寒微,自幼家境贫寒,后来投奔北府军从军士做起,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逐步掌控了东晋的军政大权,最终官至相国、扬州牧,受封宋王。公元420年,他正式取代东晋政权,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刘宋王朝,成为南朝第一个开国君主。值得注意的是,刘裕登基后对前朝司马氏皇族展开了系统性的清洗,这种对前朝统治者赶尽杀绝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尽管他手上沾满鲜血,却未遭后世唾骂,反而享有盛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首先,司马家族早已民心尽失;其次,刘宋的建立给百姓带来新希望;再次,刘裕的治国政策确实带来了太平盛世;最后,其政权更迭具备一定的合法性基础。
第一方面,司马家族从立国之初就不得人心。这个家族的发迹始于司马懿的权谋算计,其子司马师、司马昭更是将篡位之心昭然若揭。虽然最终完成了三国统一,但建立的西晋王朝却异常短命,更因八王之乱引发五胡乱华,给中原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东晋偏安江南后,统治者依旧醉生梦死,对北方沦陷区的汉族同胞漠不关心。史学家对晋朝评价极低,后世对司马家族更是充满鄙夷。相比之下,刘裕虽然手段狠辣,但终究是终结了这个腐朽王朝,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 第二方面,刘宋政权确实给民众带来了新气象。司马家族篡位后治国无方,不仅内斗不休,更导致五胡乱华的民族危机,使汉族濒临灭顶之灾。东晋政权南迁后,统治者苟且偷安,对收复中原毫无作为。而刘裕建立宋朝后,虽然未能完成统一大业,但政治清明远胜东晋。他多次组织北伐,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故都,让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看到了复兴的希望。这种积极进取的治国态度,与司马氏的苟安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方面,刘裕的治国方略确实卓有成效。他深刻吸取前朝门阀政治教训,推行系列改革: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土断政策抑制豪强兼并;经济上轻徭薄赋,派遣使者体察民情;文化上振兴教育,打破门第限制重用寒门士子;法律上废除严刑峻法,改善司法状况。这些措施有效终结了东晋门阀专政的弊端,促进了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刘宋成为六朝时期疆域最广、国力最强的王朝。 第四方面,刘裕的政权更迭具备一定法理依据。他通过军功逐步掌握实权,受封宋王、加九锡,最后以禅让形式完成政权交接,整个过程符合当时的政治惯例。加之司马氏早已失去统治合法性,使得这次改朝换代在时人眼中具有正当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刘裕的篡位行为没有遭到后世过多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