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13年:熊希龄组成“名流内阁”,梁启超、张謇等入阁,成为袁世凯执政时期唯一一届被时议称为“第一流人才内阁”的中央政府。
2. 1937年:八路军正式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及各师仍沿用“八路军”习惯称谓。
3. 1945年:山东八路军一举解放临沂城,中共山东分局、省府、军区等领导机关随后迁入,临沂成为华东解放区首府。
4. 1969年:,双方就边界问题达成“通过谈判解决、避免武装冲突”的共识,为极度紧张的中苏关系打开缓和通道。
5. 1979年: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在合肥公开宣布全面推开“包产到户”,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改革最具标志性的地方突破。
6. 1983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引滦入津工程”正式建成通水,天津市民自此结束长期饮用苦咸水历史。
1. 1789年: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被乔治·华盛顿任命为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奠定美国联邦财政与银行体系雏形。
2. 1922年:国际联盟正式批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阿拉伯世界遂将9月11日定为“巴勒斯坦悼念日”。
3. 1945年:盟军总部下令逮捕首批39名日本甲级战犯,前首相东条英机自杀未遂,东京审判序幕拉开。
4. 1973年:智利陆军司令皮诺切特发动政变,民选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在拉莫内达宫殉职,智利进入17年军政府统治。
5. 1982年:美国陆军第101空降师一架CH-47“支奴干”直升机在西德一条高速公路上空失事,46名官兵全部丧生,成为冷战时期驻欧美军最严重空难。
6. 2001年: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四架民航客机被劫持,纽约世贸中心双塔坍塌,五角大楼受损,近3000人遇难,全球安全格局由此剧变。
1973年9月11日清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宁静被爆炸声打破。陆军司令皮诺切特发动军事行动,坦克驶向总统府拉莫内达宫。时任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在得知消息后,拒绝离开。他身穿防弹衣,手持卡宾枪,对警卫说:总统不会离开,除非踩着他的尸体。
行动前夜,阿连德已预感危机。他打电话给女儿,嘱咐她次日不要出门,并留意收音机里的信号——如果听到《团结人民永不败》(他竞选时的主题曲),说明他仍在抗争;如果歌声停止,便意味着结局已定。
早晨6点20分,坦克包围总统府。阿连德遣散内阁成员,自己退入二楼的独立厅。他通过广播向全国发表最后讲话:“这不是政变,这是背叛!我绝不辞职,我将以生命捍卫人民的抉择。”话音未落,枪声和爆炸声中断了广播。
8点30分,空军战斗机向总统府投弹,建筑严重损毁,火光蔓延。阿连德在爆炸中受伤,额头流血,但仍坚持销毁重要文件,包括铜矿国有化合同。他拒绝警卫的撤离建议,强调:“我是共和国总统,这里是我的岗位。”
10点,对方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投降。阿连德命令剩余护卫放下武器保全生命,自己却整理好衣着,独自走向总统旗杆下的位置。10点40分,人员攻入独立厅,发现阿连德已用卡宾枪自尽。他的死讯通过短波电台传遍世界,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沉痛表示:“智利为全世界敲响了警钟。”
行动后,智利进入长达17年的特殊时期,期间超过3200人失踪,10万人流亡海外。拉莫内达宫墙上的弹痕直至1990年才被修复,部分区域以透明玻璃覆盖,保留历史痕迹。
每年9月11日,智利民众以红色康乃馨纪念这场悲剧,并非哀悼恐怖袭击,而是缅怀为信念牺牲的勇气。阿连德用生命诠释了在强权面前,尊严可以不朽,信念能够永恒。
下一篇:中国古代历史简史之蒙古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