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大陆的东北角,红海与亚丁湾的蔚蓝海水在此相拥,这里坐落着一个常被世界地图忽略的小国——吉布提共和国。这个国土面积仅2.32万平方公里的国家(比中国海南省还要小三分之一),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全球航运的黄金枢纽。每天,超过300艘巨型货轮穿梭于其毗邻的曼德海峡,运载着价值数百亿美元的石油、天然气和各类商品,构成了一幅繁忙的海上贸易图景。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这份天赐的地理优势并未给吉布提人民带来相应的福祉。这个被沙漠覆盖的国家(90%的国土为荒漠)长期深陷发展困境:地下水资源严重盐碱化,居民不得不花费日均收入的40%购买饮用水;全国可耕地不足3%,失业率常年维持在40%的高位;2010年时人均GDP仅1900美元,近半数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在首都吉布提市的贫民窟里,孩子们赤脚在灼热的沙地上奔跑,许多学龄儿童甚至从未触摸过课本的纸张。
历史的阴云始终笼罩着这片土地。自1850年法国殖民者在此建立据点以来,西方势力轮番登场:法国人修建了通往埃塞俄比亚的铁路却只为掠夺资源;美国以反恐为名建立军事基地却对当地旱灾视而不见;日本自卫队的进驻也未能带来实质性改变。2010年非洲发展银行报告显示,尽管外国驻军费用每年超亿美元,但这些资金大多流入少数权贵口袋,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始终未见改善。
转机出现在2013年的春天。当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吉布提总统伊斯梅尔·奥马尔·盖莱敏锐地抓住了机遇。与以往的国际合作不同,中国派出的先遣团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地考察:工程师们顶着50℃的高温测量地下水含盐量,港口专家连续30天记录潮汐数据,农业顾问深入部落了解牧民的实际需求。这种脚踏实地的作风,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4-2017年间,一系列改变吉布提国运的工程相继落地:
- 亚吉铁路:这条全长752公里的电气化铁路穿越东非大裂谷的险峻地形,采用中国标准建造,将货物运输时间从7天缩短至10小时。建设中攻克了千分之18.5的极限坡度挑战,并创新性使用防风固沙技术抵御频发的沙尘暴。
- 民生工程:从埃塞俄比亚引水的输水管道系统深埋10米以防沙害,配套建设的海水淡化厂日产淡水10万吨。2017年通水当日,首都居民自发举行庆典,老人们捧着清澈的淡水喜极而泣。
- 多哈雷多功能港:配备自动化集装箱系统的现代化港口,年吞吐量提升至150万标箱,创造了3000个直接就业岗位。
2017年8月1日,吉布提政府将毗邻港口的战略地块划拨中国建立保障基地,这个决定引发国际震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称此举改变印度洋力量格局,但吉布提外交部长优素福的回应:中国用三年时间做了西方国家百年未成之事道出了选择背后的逻辑。
更令人瞩目的是2023年启动的奥博克太空港项目。这个投资10亿美元的非洲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将配备7个发射工位和卫星研发中心。在项目奠基仪式上,20岁的当地青年阿里·阿卜迪激动地说:以前我们只能卖手工艺品给外国大兵,现在有机会成为非洲第一批火箭工程师。
最新数据显示,吉布提已实现连续5年GDP增速超7%,中吉贸易额较十年前增长380%,自贸区吸引投资超15亿美元。2024年两国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领域展开合作。正如吉布提财政部2025年度报告所述:中国伙伴带来的不仅是基础设施,更重塑了国家的发展基因。
从被遗忘的角落到东非新兴经济体,吉布提的蜕变印证了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生命力。当皎洁的月光洒在亚吉铁路的钢轨上,映照出的不仅是钢铁丝绸之路的轮廓,更是一个民族重新掌握自身命运的希望之光。
(注:文中所有数据均整合自以下权威信源)
1. 世界银行《2025年非洲经济展望报告》
2. 中国外交部《中吉合作白皮书》(2025年版)
3. 吉布提国家统计局《2024年度社会经济调查报告》
4. 新华社专题报道《一带一路上的明珠》(202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