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2日,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解放战争形势发生重大转折。仅仅四天后,规模更为宏大的淮海战役就在华东平原上拉开序幕。实际上,早在辽沈战役结束前,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就已经开始秘密调动,约50万解放军战士从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分多路向徐州方向集结,为这场战略决战做准备。
在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淮海战役中,无论是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还是后方支援的支前民工,都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特殊英雄的故事——一位从国民党军队投诚的士兵郭占山。他在接受我党思想教育后,深刻认识到为谁而战、为何而战的真理,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独特贡献。
1948年12月10日深夜,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激战正酣。双堆集战场上飘起鹅毛大雪,纷飞的雪花暂时掩盖了战场的硝烟,但双方士兵丝毫不敢松懈。国民党军不时发射照明弹,刺眼的白光映照着皑皑白雪,将战场照得如同白昼。中野4纵10旅29团9连的阵地上,哨兵樊宝俊警惕地注视着前方。这位经验丰富的战士知道,恶劣天气往往是敌人偷袭的最佳时机。
凌晨四点,樊宝俊突然发现一个可疑的雪堆正缓慢向我军阵地移动。他立即报告班长齐国强。两人借助战壕掩护仔细观察,确认那是一名披着白被单的敌军士兵。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个雪堆左前方还伸出一只挥舞白旗的手。排长张道华和指导员刘学轩闻讯赶来,他们谨慎地命令战士们保持戒备,待对方靠近后立即控制。
当这个雪堆滚入战壕时,一个满脸冻疮的国民党士兵颤抖着说:共军兄弟别开枪,我是来投诚的。他自称郭占山,是敌85师255团副班长。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表示如果能被接纳,愿意回去说服更多战友投诚。刘学轩当即同意,并慷慨地给了他一麻袋馒头。这个决定冒着巨大风险——如果郭占山是诈降,刘学轩将面临严厉处分。但这位指导员坚信自己的判断。
原来,郭占山所在部队已断粮三天,士兵们商议投诚却遭排长反对。他冒险前来试探,刘学轩的真诚和食物彻底打动了他。更巧的是,送馒头的战士李长才竟是郭占山同乡,告诉他家乡已解放,乡亲们都分到了土地。郭占山带着这个喜讯和馒头返回,成功说服全排27人投诚。次日上午,他们披着白被单集体来降,成为淮海战役中著名的馒头劝降佳话。
经过诉苦教育,这些投诚士兵真正明白了为谁而战。郭占山主动要求加入解放军,被编入一排。由于身份特殊,刘学轩在他帽子上缝了红五角星作为标识。当天下午总攻开始,百余门火炮齐鸣,敌14军阵地陷入火海。郭占山利用对敌阵地的熟悉,在冲锋中成功劝降70余名敌军。然而因习惯称共军和穿着国民党军装,他两次被友军误认为俘虏,委屈得当场落泪。
在随后的战斗中,郭占山展现出非凡勇气。他带领张道华绕到敌喷火兵后方,成功劝降并俘虏这批敌军。面对坦克时,他机智地用喷火器逼出乘员,创造战果。张道华牺牲后,郭占山抢回排长遗体,并继续英勇作战。在杨文学庄战斗中,他发明湿毛巾防毒法,带领战友避开毒气攻击。虽然胸部中弹负伤,但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已证明其彻底转变。
刘学轩在郭占山后送救治时,脱下自己的军装给他穿上。这一刻,郭占山泪流满面——他终于真正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从只为温饱的国民党士兵,到为解放事业奋战的革命军人,郭占山的蜕变印证了党的教育改造力量。正如他在回忆中所说:是共产党让我明白了谁才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了淮海战役中思想工作的巨大威力,也记录了一个普通士兵在历史洪流中的觉醒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