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军事集团势力最初是以黄埔军校的教官和学生为骨干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在北伐战争初期,这支军队的前身是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由蒋介石亲自担任首任军长,后来由何应钦接任军长职务。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军从上到下的各级指挥官,几乎清一色都是黄埔军校的教官或毕业生担任,这为后来蒋介石军事集团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在第一次北伐战争期间,蒋介石军事集团的整体实力尚显薄弱。然而到了第二次北伐战争时,原先的第一军已经扩编为规模更大的第一集团军。这一时期,无论是军队规模、武器装备还是实际控制区域,蒋介石军事集团都获得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在北伐战争胜利后,随着中原大战的结束,蒋介石集团先后击败了各地军阀势力,并成功收编了冯玉祥的军事力量,使其势力范围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 蒋介石集团的不断壮大既带来了优势也埋下了隐患。有利的一面是它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不再担心被其他势力吞并;但不利的是集团内部逐渐形成了复杂的派系斗争。众所周知,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存在诸多地方派系,如滇系、桂系、东北军、西北军和晋系等。而在蒋介石集团内部,又分化出四大核心派系:以陈诚为首的土木系、何应钦系、汤恩伯系以及胡宗南系。
这四大派系与地方派系有着本质区别,它们都是蒋介石的嫡系力量。其中陈诚作为土木系的领袖,深得蒋介石信任,被誉为国民党军队的第二号人物。何应钦作为黄埔军校的总教官,不仅是蒋介石的左膀右臂,更因其培养了大批国民党将领而在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汤恩伯虽非黄埔出身,但凭借战功和陈仪的引荐,最终也跻身蒋介石嫡系将领之列。胡宗南作为黄埔一期毕业生,更是享有天子门生的美誉,是蒋介石最为器重的学生将领。 只要国民党政权不倒台,这四大派系的领袖始终都是集团的核心人物,掌握着重要权力。然而历史的发展出人意料,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为维护个人权力,于1946年至1950年发动了内战(国民党方面称之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这场违背民心的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1949年蒋介石从成都乘专机逃往台湾,从此再未返回大陆。那么,曾经显赫一时的四大派系领袖又各自命运如何呢? 陈诚在东北战场接连失利后,被蒋介石派往台湾主持政务,这实际上是蒋介石为自身安排的后路。尽管陈诚军事指挥能力有限,但在治理地方方面却颇有建树。在他的管理下,台湾的农业和经济得到显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因此陈诚在台湾民间享有陈诚伯的美誉。1965年3月5日,陈诚因病去世,蒋介石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何应钦在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也随之前往,但未能像陈诚那样担任要职,最终于1987年10月病逝。胡宗南在西南战役失败后独自逃往海南,1950年4月又奉命飞往西昌指挥作战,结果再次惨败,最终只身逃往台湾,于1962年2月14日病逝。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军事将领,最终都随着国民党政权的溃败而走向了人生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