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的悲剧——扶苏之死与王朝的覆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天下,声势浩大,随行队伍绵延数里。他的幼子胡亥自幼受宠,此次又撒娇恳求随行。尽管政务繁忙,秦始皇终究拗不过爱子的请求,便带他一同踏上巡游之路。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时,秦始皇突发重病,病情迅速恶化。在弥留之际,他强撑病体,写下遗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寥寥数语,却暗含深意——这显然是要将帝国大权交给长子扶苏,让他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大统。
然而,历史的走向往往出人意料。遗诏刚刚封缄,尚未交付使者,秦始皇便骤然驾崩。更关键的是,遗诏和传国玉玺竟落入了中车府令赵高之手。赵高是胡亥的老师,与蒙恬素有仇怨,此时他手握遗诏,掌握了足以颠覆帝国的“信息差”。他当机立断,决定隐瞒皇帝的死讯,并迅速联络丞相李斯。经过一番威逼利诱,李斯最终妥协,与赵高合谋篡改遗诏,拥立胡亥为帝。 与此同时,远在北方边境的扶苏对此一无所知。他正与大将蒙恬一同镇守上郡,抵御匈奴入侵。然而,赵高为彻底铲除威胁,竟假借秦始皇的名义,向扶苏下达了一道严厉的诏书,斥责他“不孝”“违逆君命”,并勒令其自尽。扶苏接到诏书后,悲愤交加,泪流满面。尽管蒙恬极力劝阻,认为此事蹊跷,劝他回咸阳核实,但扶苏最终仍选择遵从“父命”,拔剑自刎。这一决定,彻底断送了秦帝国扭转命运的可能,史称“沙丘之变”。 后世每每回顾这段历史,无不扼腕叹息。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却因赵高与胡亥的篡权,导致帝国迅速崩解。更讽刺的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时,陈胜、吴广竟以“扶苏未死为名”号召反秦,足见扶苏在民间的威望之高。他的冤死,甚至让帝国的敌人都不惜借其名义凝聚人心。 扶苏的双重性格与政治困境 那么,历史上的扶苏究竟是怎样的人?他面对死亡时为何如此“愚忠”?要解答这些问题,需从他的成长经历与政治立场入手。 扶苏的名字取自《诗经·郑风》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寓意草木繁茂,生机勃勃。此外,“扶苏”在周礼中亦有“兵车藩盾”之意,象征守护与武力。秦始皇为他取此名,显然寄予厚望。在缺乏皇后嫡子名分的背景下,扶苏仍深得秦始皇宠爱,自幼聪慧过人,且心怀悲悯。 成年后的扶苏展现出矛盾的双重性格:一方面刚毅果敢,敢于直谏;另一方面又宽厚仁爱,体恤百姓。这种特质使他成为秦帝国高层中的异类——他生长于法家思想主导的宫廷,却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主张温和治国。正因如此,他既得利益集团的支持,又因反对激进政策而触怒秦始皇与李斯。 例如,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朝廷下令“焚书坑儒”,天下儒生哀嚎遍野。扶苏挺身而出,直言:“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这番谏言虽赢得儒生拥戴,却彻底激怒秦始皇,导致他被贬至上郡监军。 然而,即便在边疆,扶苏仍展现出卓越才能。他与蒙恬配合默契,多次击退匈奴,赢得军方支持。蒙恬甚至视他为帝国未来的希望。然而,这一切在沙丘之变后戛然而止。 扶苏自杀的深层原因 面对突如其来的赐死诏书,扶苏为何不反抗?蒙恬曾劝他:“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但扶苏的回答却是:“父赐子死,尚安复请!”随即自尽。 这一行为看似愚忠,实则暗含无奈。首先,秦法严苛,孝道至上。若秦始皇真欲废长立幼,扶苏反抗即属“不孝不忠”,将彻底失去法理支持。其次,他的潜在盟友——儒生淳于越等人早已被秦始皇打压,而蒙恬虽手握重兵,却无调兵权。更关键的是,赵高与李斯已控制朝堂,甚至收买了将领王离。扶苏起兵,胜算渺茫。 此外,扶苏与秦始皇的父子关系早已破裂。他屡次谏阻父皇的激进政策,使秦始皇对其失望至极。即便秦始皇未死,也未必会改变废立决定。因此,扶苏选择赴死,既是对“君命”的服从,亦是对现实的绝望。 扶苏之死,标志着秦帝国最后的希望破灭。正如后世所言:“扶苏死,大秦亡。”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终结,更是一个时代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