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屠杀俘虏向来被视为军事行动中的大忌。这种行为往往会激起投降者的强烈反抗,因为当战俘意识到投降同样难逃一死时,他们必然会选择拼死一搏以求生机。然而,在民族英雄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役中,他却采取了截然相反的策略——对所有俘虏格杀勿论,即便是已经放下武器的降兵也不放过。这一看似违背军事常理的决策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难道左宗棠不明白这样会加剧敌人的抵抗意志吗?令人惊讶的是,这一铁血政策不仅没有导致新疆局势恶化,反而为该地区带来了长达数十年的和平稳定。
当时的大清王朝正深陷内忧外患的泥潭。在国际方面,1871年爆发的牡丹社事件成为清廷面临的重要外交危机。作为中国藩属国的琉球王国,其使节团在返航途中遭遇海难,幸存者漂流至台湾后不幸被当地原住民误杀。一直对琉球虎视眈眈的日本趁机发难,以保护侨民为由向清政府施压。在双方交涉过程中,清廷大臣毛昶熙的一句西域之人,无论有没有罪,都由你来处置的失言,更给了日本出兵台湾的借口。与此同时,新疆地区也爆发了严重危机。1864年,中亚浩罕汗国将领阿古柏趁新疆各族反抗清廷统治之机,率军入侵并最终建立了毕杜勒特汗国。更令清廷震怒的是,阿古柏政权先后获得了英国和沙俄的外交承认与军事支持。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清廷内部爆发了海防与塞防的激烈争论。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主张集中资源建设海军,甚至不惜放弃西北边疆;而左宗棠则力主塞防,强调新疆的战略价值不容有失。经过激烈辩论,左宗棠的主张最终获得采纳。1875年,光绪帝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全权负责收复新疆事宜。
左宗棠为这场远征做了周密准备。他首先派密探深入新疆搜集情报,了解到阿古柏政权虽表面强大,但其统治基础并不稳固。在军事部署上,左宗棠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他深知清军战斗力有限,因此在出征前特意筹措军饷、整训部队,确保军队具备足够战斗力。1876年,经过充分准备的清军从肃州出发,仅用四个月就收复北疆大部,并于次年春天分三路向南疆进军。在达坂城战役中,清军不仅取得大捷,更成功离间了阿古柏集团内部。随着托克逊、吐鲁番等要隘相继陷落,阿古柏在绝望中于库尔勒自尽。1878年初,清军收复和阗,标志着新疆全境光复。
战后,左宗棠对残余叛军采取了异常严厉的镇压政策。他特别命令部将刘锦棠对阿古柏次子伯克胡里率领的两千精锐务必赶尽杀绝。这一反常举措实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一方面要彻底铲除叛乱根源,另一方面也是向幕后支持阿古柏的英俄势力展示决心。正是这种铁腕手段,确保了新疆在此后三十年间始终保持稳定,即便在中原动荡的岁月里,这片土地依然维持着难得的和平。左宗棠以其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果断的行动,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