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的这首《南园十三首·其五》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表面看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诗,实则暗藏着一个关于避讳的辛酸故事。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因父亲名晋肃与进士谐音,为避父讳而终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满腔抱负无处施展,只能将愤懑倾注于诗行之间。这种因避讳而影响仕途的现象在封建社会中屡见不鲜,尤以明朝为甚。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因猪与国姓朱同音,竟引发了一场持续数百年的文字避讳风波。据《明史》记载,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甚至专门下诏要求全国避讳猪字,可见其重视程度。
朱元璋的避讳心理与其卑微出身密切相关。元至正二十八年(1328年),他出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一个贫苦佃农家庭,幼年时父母双亡,为求生计曾沿街乞讨,后入皇觉寺为僧。这段艰辛经历造就了他敏感多疑的性格特质。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际,25岁的朱元璋投奔濠州红巾军领袖郭子兴,因作战勇猛被收为亲兵。凭借过人胆识,他逐渐掌握兵权,至正十六年(1356年)率徐达、常遇春等将领攻占集庆(今南京),以此为根据地发展势力。经过十余年征战,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于1368年正月初四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定国号大明。 然而,草根出身的自卑感始终困扰着这位开国皇帝。据《明太祖实录》记载,他特别忌讳他人提及早年经历,为此大兴文字狱。洪武七年(1374年),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因奏章中出现作则垂宪被诛,因则与贼同音;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因垂子孙而作则遭处决。这种对文字的极端敏感,在猪字避讳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某日朱元璋欲食猪肉,碍于避讳不便直言,便命御厨烹制元宝肉。首名厨子将肉捏成元宝状被指欺君处斩;次名厨子将肉与元宝同炖亦遭杀身之祸。幸得马皇后暗中指点,第三位厨子方明白实为猪肉,才免于一死。此事载于明代学者郎瑛《七修类稿》,生动展现了当时文字禁忌的严苛程度。 为解决猪朱同音的难题,朱元璋采纳恢复古称的方案。考诸典籍,猪在先秦称豕(《说文解字》释为彘也),汉代多称豚(《礼记》有豚肩不揜豆),《史记·项羽本纪》中赐之彘肩即猪腿。洪武十四年(1381年)诏令全国改称豕,但民间仍习用猪字。据万历年间《宛署杂记》记载,北京民间屠户虽招牌写豕肉,交易时仍说割几斤猪。这种阳奉阴违的现象持续整个明代,正德十四年(1519年)武宗南巡时再度下诏禁猪,导致沿途生猪遭大规模宰杀。后因祭祀需用太牢(牛、羊、豕),禁令月余即废。明代学者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调侃:使汉高祖姓范、宋太祖姓蔡,则'犯上''菜人'之讳,更甚于豕乎?这番戏言深刻揭示了封建皇权下文字狱的荒谬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