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12月,在民国初年的政治舞台上,一场震惊全国的政治闹剧正在上演。被后世称为窃国大盗的袁世凯终于撕下伪装,公然宣布准备建立中华帝国,并接受皇帝尊号。这一倒行逆施的举动,使得无数革命志士用鲜血换来的辛亥革命成果面临付诸东流的危险。就在这危急存亡之际,远在西南边陲的云南都督蔡锷毅然举起义旗,组建护国军誓师讨袁,由此掀开了轰轰烈烈的护国战争序幕。这场正义之师最终迫使袁世凯在次年3月宣布取消帝制,而这位野心家在众叛亲离的绝望中,又过了三个月便郁郁而终,结束了他充满争议的一生。
据史料记载,袁世凯在临终前必定悔恨交加。因为在护国战争爆发前仅一个月,蔡锷还被他严密控制在京城长达两年之久。在这漫长的软禁期间,老谋深算的袁世凯曾多次试探这位青年将领的虚实,甚至动过杀机想要永绝后患。但出于种种顾虑,他始终未能痛下杀手,最终养虎为患,酿成大祸,待到醒悟时已是追悔莫及。
回溯历史,在清朝末年,西南各省大多没有新式陆军驻防,唯独云南省因地处边疆要冲,驻扎着新军第19镇。当时年仅29岁的蔡锷就担任该镇第37协的协统。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响起后仅20天,富有革命热情的蔡锷就联合云南革命党人发动了著名的重九起义,迅速控制了省城昆明,使全省传檄而定。此后,他更派兵攻占贵阳,挥师入川,在西南地区建立了崇高的威望,手握重兵的他也因此成为袁世凯的心腹大患。
面对这样一位雄踞西南的实力派将领,袁世凯深知云贵川地区山高路险,单纯依靠武力难以制服。加之蔡锷治军严明,行事谨慎,根本找不到撤换他的正当理由。于是袁世凯决定采用调虎离山之计,以中央政府名义调蔡锷入京任职。当时蔡锷身边的幕僚们早已看穿袁世凯的险恶用心,纷纷劝阻他不要自投罗网。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913年10月9日,蔡锷还是毅然离开昆明,取道越南、香港、上海、南京、山东等地,辗转来到北京。他之所以执意北上,一方面是因为深感云南地处偏远,难以施展其军事才华。作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高材生,与蒋方震、张孝准并称中国士官三杰的他,确实渴望更大的舞台来施展抱负。另一方面,年轻的蔡锷对袁世凯还抱有幻想,希望能引导这位强权人物走上宪政正轨。离滇前,他曾召集营级以上军官开会,语重心长地说:袁世凯虽是戊戌年间的告密者,但以今日中国之势,非他不能维持。我此去京城,当捐弃前嫌,助其渡过难关。
或许是因为洞悉了蔡锷的这种心态,袁世凯起初对这位青年将领礼遇有加。蔡锷沿途所经大城市,必有专员迎送;抵京后更是在总统府设宴款待,其长子袁克定还主动与之结为异姓兄弟。在官职安排上,袁世凯也显得颇为慷慨,先后授予他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国会议员、参政院参政、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要职,并加封昭威将军称号。
然而好景不长,在京任职的一年多时间里,蔡锷亲眼目睹了袁世凯一步步走向独裁的种种行径:操纵修改《总统选举法》、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到1915年8月23日,袁世凯公然授意成立筹安会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时,蔡锷对这位曾经的政治导师彻底失望。此后两个月间,他以养病为由四次向袁世凯请假,最终获准离京。这位智勇双全的将军经天津东渡日本,而后秘密返回云南,迅速集结旧部,高举反袁大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