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秋风吹得邪乎,街亭失守的消息像块石头砸在蜀军营地里,连营账外的旗帜都耷拉着,没一点往日的精神头。我总在想,马谡被绑到辕门那会儿,脚底下的黄土是不是都凉透了?刽子手的刀磨得锃亮,反光晃得人眼晕,可他偏偏梗着脖子,往诸葛亮所在的中军大帐望 —— 你说他那会儿心里头,到底在琢磨啥?
之前看《三国演义》,总觉得马谡就是个纸上谈兵的主儿,诸葛亮让他当道扎营,他偏要往山上跑,副将王平劝了又劝,他倒好,把人家的话当耳旁风。可真到了要砍头的那一刻,我又有点恍惚了。你想啊,他跟着诸葛亮这么多年,从荆州到益州,没少受器重,这次诸葛亮力排众议让他守街亭,本是想让他立个大功,结果呢?全军覆没,北伐的大好局面全毁在他手里。
我记得有段描写特戳人,说诸葛亮挥泪的时候,马谡突然就跪了,膝盖砸在地上的声音,营里的士兵都听得见。他望着诸葛亮,嘴唇动了好几下,没说出完整的话来,就只是流泪。一开始我还觉得,他这是怕了,是后悔自己没听劝,可后来再琢磨,又觉得不对。他要是光后悔不听王平的话,大可以喊出来,说自己错了,求丞相饶命。可他没说,就只是望着诸葛亮,那眼神里到底有啥?
有次跟老伙计聊起这事儿,他说马谡可能不是悔不听劝,是悔自己辜负了诸葛亮。你别说,这话还真有点道理。诸葛亮是什么人?那是把他当接班人培养的啊!街亭丢了,不光是丢了一座城,是丢了诸葛亮的信任,丢了整个蜀国的希望。他望着诸葛亮的时候,说不定脑子里过的不是王平劝他的画面,是诸葛亮在茅庐里给他讲兵法,是诸葛亮把印信交给他时说的那句 “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不过我又转念一想,他真能一点都不悔自己不听劝吗?不可能吧。王平劝他的时候,肯定把利弊都说透了,当道扎营能挡魏军,山上扎营容易被断水,这些都是明摆着的事儿。他那会儿要是稍微听进去一句,也不至于落得这个下场。临刑前那一眼,说不定一半是悔辜负了诸葛亮,一半是悔自己太固执。
你见过那种特别自负的人吗?马谡就有点那样,读了几本兵书,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别人的话都不如他的想法对。王平是个大老粗,没读过多少书,马谡可能打心底里就瞧不上他,觉得一个没文化的武将,懂什么兵法。结果呢?偏偏是这个他瞧不上的人,说对了。到了砍头的时候,他再想起王平当时急得满脸通红的样子,能不后悔吗?
还有个细节特有意思,马谡死后,诸葛亮把他的家人接到成都,还按月给他们送粮食。你说诸葛亮要是真恨马谡不听劝,能这么做吗?恐怕在诸葛亮心里,也知道马谡不是故意要犯错,是太想证明自己,太想让丞相满意,结果急功近利了。而马谡望着诸葛亮的那一眼,说不定也明白丞相的心思,他知道丞相舍不得杀他,可军法无情,他只能认了。
有时候我甚至会想,马谡临刑前会不会在想,要是能重来一次,他会不会听王平的话?肯定会啊!可世上哪有后悔药呢?他望着诸葛亮,可能是在求丞相原谅,也可能是在跟丞相告别,还可能是在替自己辩解 —— 不是我不懂兵法,是我太想赢了。
说来说去,我到现在也没完全搞明白,马谡那一眼到底是不是悔不听劝。但有一点我能确定,他肯定是痛苦的,是不甘的。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没能战死沙场,反而因为自己的过错被斩首,这种滋味,比死还难受。他望着诸葛亮的时候,眼里的泪,一半是为自己流的,一半是为诸葛亮流的,为那个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最后却只能挥泪斩他的丞相。
现在再读这段历史,还是会觉得可惜。要是马谡能听劝,要是诸葛亮没那么信任他,说不定北伐的结局就不一样了。可历史没有如果,就像马谡临刑前的那一眼,里面藏了多少悔恨,多少不甘,多少无奈,我们永远只能猜,却永远没法真的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