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皇帝作为九五之尊,坐拥天下财富与权力,却往往难逃丹药的“魔爪”。
这些本为追求长生、强身的丹药,最终却成了许多帝王的催命符,甚至深刻影响了王朝的命运走向。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是北魏历史上一位性格和作为都相当突出的皇帝。他毕生致力于结束北魏的部落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而在这个过程中,他采取了一项极其决绝的措施——“子贵母死”。所谓“子贵母死”,就是一旦立某皇子为太子,为防止母后专权,便将太子的生母赐死。这一制度的残忍程度可想而知,而这一决定的背后,与道武帝长期服用寒食散有着密切的关系。
寒食散中富含重金属,长期服用会严重影响人的精神状况。道武帝服用寒食散长达十余年,到了后期,中毒症状愈发明显,已然成了一个精神病患者。他整日杀人,身旁宦官宫女稍有小过失,便拔剑斩杀,宫殿里几乎每天都要往外抬死尸。
子贵母死制度不仅残忍,还带来了严重的恶果。《魏书》记载,当时北魏后宫的后妃们“皆愿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因为生了太子自己就可能被赐死,这直接影响了后宫的生育率。
而后来的胡皇后却利用这一制度,通过“表演”自己愿生皇子的“识大体”,打动了宣武帝,最终废除了这一制度,也为自己日后的乱政埋下伏笔。道武帝最终也死于自己的精神状况,成了丹药的牺牲品。
在隋唐时期,帝王们对丹药的痴迷有增无减。北周武帝宇文邕,本是北周最有作为的君主,励精图治,灭掉北齐,实现北方统一。可谁曾想,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也是长期丹药的受害者。
考古发现,北周武帝及其皇后的骨骼中都含有超量且均匀分布的重金属,这表明他们长期服用丹药,慢性中毒。宇文邕30多岁便暴毙而亡,若他能再活十年,或许统一中国的就不是隋唐了。
他晚期对太子经常责打,除了太子不争气,其精神受丹药影响变得躁狂也是重要原因。史料记载他晚期发病时口不能言、眼皮耷拉、一脚不能走路,这些都是慢性砷中毒的典型症状,而他身上长的癞疮,也极有可能是重金属中毒引发的。
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千古一帝,也没能逃过丹药的“魔咒”。他50岁左右便离世,死因与一位印度神僧那罗迩娑婆寐有关。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将自称200岁、会炼长生不老药的那罗迩娑婆寐献给唐太宗。
当时唐太宗患有慢性痢疾,此前服用的丹药效果不佳,便寄希望于这位印度神僧。可服用其炼制的丹药后,唐太宗很快中毒身亡。
其实,唐太宗服用丹药并非始于这位印度神僧,早在贞观二十一年,就有史料记载他“久饵药石”。那罗迩娑婆寐的丹药不过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到了明清时期,丹药虽已走向没落,但仍在宫廷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明朝的嘉靖皇帝,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信赖方士陶仲文,痴迷于一种名为“红铅”的丹药。
“红铅”的成分令人发指,是用处女的月经加辰砂、乳粉等药物调和火炼而成。为了获取红铅,嘉靖皇帝在民间招募了大量十三四岁的宫女,对她们进行残酷虐待。宫女们不仅饮食受限,只能吃桑葚、饮露水,采经血的方式也充满羞辱,苦不堪言。
最终,在嘉靖二十一年,16名宫女忍无可忍,趁嘉靖皇帝在端妃宫中就寝时,试图用绳子将其勒死。可由于慌乱中绳子打了死结,没能成功,其中一名宫女张金莲反悔告密,皇后带人救下嘉靖皇帝,参与刺杀的宫女均被残酷处死。这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宫女刺杀皇帝事件,根源便是嘉靖皇帝对丹药的痴迷和对宫女的虐待。
明朝的“红丸案”也与丹药脱不了干系。明光宗朱常洛刚继位没几天,服下李可灼进献的红丸后便离奇去世。这起案件牵扯到郑贵妃、首辅方从哲等多方势力,虽最后草草结案,却为明朝后期的宦官当政和东林党争埋下了隐患。
清朝的雍正皇帝,其死因也与丹药密切相关。民间有传言说他遭人刺杀,死时无头,这纯属稗官野史。实际上,雍正前期是个工作狂,可雍正八年胤祥去世后,他批阅奏折的节奏明显放缓,开始注重身体,却选择了服用丹药这种错误的养生方式。
他身旁蓄养了一批僧道之士,而乾隆皇帝在他死后一天就下令驱逐宫中炼丹道士,并强调雍正“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这明显是欲盖弥彰。种种迹象表明,雍正的死与长期服用丹药有着莫大的关系。
丹药,这个曾被帝王们视为长生不老、强身健体的“神药”,最终却成了腐蚀他们身心、扰乱朝纲、改变历史走向的“毒药”。从北魏到明清,一个个帝王因丹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