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登上帝位的政治生涯,其关键转折点始于永徽六年(655年)那场影响深远的废王立武事件。这场政治风波表面上是后宫更迭,实则是唐高宗李治与权臣长孙无忌之间权力角逐的终极对决。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场政治博弈的初期阶段,年轻的唐高宗实际上处于相当被动的局面。究其原因,在于长孙无忌通过精密的权力布局,已经在朝廷政务运作体系中成功架空了皇帝的实际权力。那么,这位开国功臣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让我们深入剖析这段鲜为人知的政治秘辛。
在唐朝立国初期,朝廷政务运作的核心机制是著名的三省制政治体系。这一制度将国家权力划分为三个关键环节:中书省负责诏令的起草,门下省负责诏令的审核,尚书省则负责具体执行。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至高无上的皇帝诏书,也必须严格遵循这套流程才能获得法律效力。历史上著名的例子就是魏征和王珪曾多次利用门下省的审核权,成功驳回了唐太宗的诏令。正是这种独特的制度设计,使得掌控三省制运作流程的人,实际上就掌握了整个朝廷的命脉。 唐高宗继位之初,朝堂上的格局已然形成。长孙无忌以太尉身份兼任检校中书令,实际掌控着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大权;他的亲信褚遂良则担任中书令要职。当时门下侍中高季辅虽然保持相对中立,但整体来看,中书和门下两省已然被长孙无忌集团牢牢把控。唯一例外的是尚书省,其左右仆射分别由李勣和张行成担任,这两人都不属于长孙无忌的派系。然而永徽元年(650年)发生的关键人事变动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李勣突然坚决辞去尚书左仆射一职,改任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仅保留了议政权。接替他位置的则是长孙无忌的心腹于志宁。这一人事调整背后暗藏玄机,许多史学家认为李勣的辞职绝非自愿,而是迫于长孙无忌集团施加的巨大压力。至此,长孙无忌集团成功实现了对三省核心职位的全面掌控。 面对长孙无忌集团日益膨胀的权力,年轻的唐高宗并非坐以待毙,而是精心策划了两项重要对策。首先,他大力扶植皇室宗亲势力,比如任命李恪为司徒、李元景为司空,试图通过这些同为三公的皇室成员来制衡长孙无忌。其次,他积极在三省机构中安插亲信,比如趁褚遂良暂时离朝的机会,任命王皇后的舅舅柳奭为中书令,同时提拔旧臣宇文节接任门下侍中。这些举措显示出唐高宗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权力基础。 然而永徽三年(652年)发生的太子废立事件成为新的转折点。柳奭和王皇后因支持立李忠为太子而彻底倒向长孙无忌阵营,导致唐高宗的后宫势力也被长孙无忌渗透。更严重的是永徽四年(653年)爆发的高阳公主谋反案,在这个精心设计的政治陷阱中,包括李恪、李元景、薛万彻、李道宗、宇文节在内的所有可能威胁长孙无忌的政敌几乎被一网打尽。同年,尚书右仆射张行成和中立派门下侍中高季辅相继离世,三省长官职位完全被长孙无忌集团垄断:中书令柳奭、门下侍中崔敦礼、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尚书右仆射褚遂良,这些关键职位全部由其党羽把持。而长孙无忌本人则以检校中书令的身份,继续掌控着整个朝廷的中枢权力。这一系列政治变动,为后来武则天崛起埋下了伏笔,也预示着唐朝权力格局即将发生重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