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自周朝灭亡、秦朝统一天下后,中国开始推行郡县制作为国家管理的主要方式,而传统的诸侯分封制则逐渐式微,仅在汉朝、晋朝及明朝等少数时期短暂复兴。其中,汉朝为了加强对诸侯王的管控并彰显中央权威,特别制定了朝请制度,要求诸侯王定期前往都城朝见皇帝。
尽管朝请制度在西汉时期的执行并不十分严格,且在不同阶段有所调整,但它却成为西汉数百年政治变迁的重要见证,反映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
一、西汉初期朝请制度的礼仪化确立
1. 汉朝建立后的礼法完善
周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周人在夏商礼制的基础上发展出周礼,并通过严格的等级规范约束社会各阶层的行为。然而,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发,原有的礼制秩序逐渐崩溃,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朝请制度也因此长期荒废。
秦朝虽重建社会秩序,但由于采用郡县制,废除了诸侯分封,朝请制度自然无从实施。汉高祖刘邦出身草莽,早年结交的多为市井之徒,文化素养有限,其军队也多由亡命之徒组成。因此,汉初君臣之间仍保留浓厚的江湖习气,礼仪规范极为松散,史载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朝请制度亦未建立。
直到曾在秦朝任职的博士叔孙通主动请命,依据汉朝实际情况制定新礼法。经过多年研习,汉朝礼制终得确立。公元前200年,长乐宫建成时,诸侯群臣首次依礼朝见,诸侯群臣皆朝十月。刘邦由此感受到帝王威严,朝请制度遂成定制。这一制度的恢复,也与刘邦对儒家文化的推崇密不可分。
2. 朝请制度的阶段性演变
朝请制度要求诸侯王定期赴长安觐见皇帝,但这一过程代价高昂。首先,古代交通不便,长途跋涉耗时费力,诸侯为保障行程舒适,往往耗费巨资。其次,朝请时需向皇帝进贡,诸侯为讨好朝廷,常加重盘剥百姓,导致民不聊生。
为缓解社会压力,刘邦在首次朝请四年后,将朝请频率定为五年一次。这一规定与汉代崇尚五行思想有关,如张晏在《汉书》注中所言:汉据土德,土数五,故用五。此后直至汉武帝即位,五年一朝成为惯例。
不过,不同时期对五年的计算方式各异。刘邦分封的诸侯王从汉十一年开始计算,而文帝、景帝时期的诸侯则从继位之年算起。汉武帝执政后推行全面改革,朝请制度也随之调整,从中期开始改为三年一朝,且朝请季节不定,秋、冬、春均有记录,灵活性显著增强。
至汉武帝后期,朝请间隔进一步延长,甚至出现十余岁一至的情况,反映出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变化。
二、朝请制度的社会意义
1. 强化皇权神圣性
汉初诸侯势力庞大,不仅享有高度自治权,其领地总和更占汉朝疆域半数,对中央构成严重威胁。刘邦登基后,通过军事打击与礼法约束双管齐下削弱诸侯。即便后来以同姓诸侯取代异姓王,仍未能避免七国之乱的爆发。
在首次朝请仪式上,严格的礼法规程使场面庄严肃穆,彻底改变了以往群臣喧哗无度的混乱景象。此后每次朝请,诸侯王在朝廷必须谨言慎行,从服饰到举止皆需符合礼制。这种反复的仪式化行为,有效强化了皇帝权威,从心理上压制诸侯的叛逆之心。
2. 制约诸侯势力的有效手段
朝请对诸侯而言是极大的负担。启程前需周密准备,往返耗时数月,期间对封地的控制力大幅削弱,难以策划大规模军事行动。在朝期间,诸侯要参与小见、法见、燕见、辞去等繁琐仪式,全程受官员监督,精神高度紧张。
但皇帝同时会给予丰厚赏赐,使诸侯在敬畏皇权之余,又感念恩宠,从而降低造反意愿。此外,朝请频率完全由皇帝决定,从五年一朝到三年一朝,再到十年一朝,均体现中央意志,诸侯只能被动接受。特殊时期,皇帝还可临时取消朝请,或改变朝见地点(如汉武帝曾在泰山接受朝见),充分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
三、结语
朝请制度不仅是诸侯臣服的象征,更代表新兴社会秩序的巩固。自春秋战国至秦末,中国历经数百年战乱,社会结构剧变。汉朝的建立使封建王朝步入正轨,而朝请制度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缩影,展现了中央集权体制的成熟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