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陕西,既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屏障,又是大后方的西北门户,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日本人自己都说,陕西是中国的“脊背”,打断它,中国的抵抗就得散架。
为此,他们制定了详细的“五号作战方案”,一度集结重兵,甚至连化学武器都准备好了,摆出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
可结果呢?折腾了八年,除了飞机轰炸留下的累累弹痕和几处边境渡口被短暂占领外,日军主力始终没能踏入陕西腹地一步。
这到底是为什么?是日本人突然发了善心,还是陕西有什么“神秘力量”护体?
易守难攻的地形与全民抗战的意志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老祖宗选都城的眼光。
古都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自古就是易守难攻的宝地。而到了近代战争,这种地理优势非但没有过时,反而被放大到了极致。
要进攻陕西,首先摆在日军面前的,是第一道天堑——黄河。
我们今天看到的黄河,可能很多河段是温文尔雅的。但在山西和陕西交界的晋陕大峡谷,黄河完全是另一副面孔。
这段长达700多公里的峡谷,河道狭窄,落差巨大,水流速度能达到每秒4到8米,比长江快一倍。
这是什么概念?一个浪头打过来就像一座小山。
当年的日本兵,很多都是生长在岛国的“旱鸭子”,哪见过这种阵仗。据被俘的日军士兵回忆,他们的机动艇在黄河里就像一片叶子,船上的人吓得脸都白了,别说打仗,能不被晃吐出来就不错了。
日军不是没想过强渡。从1938年到1939年底,他们在从府谷到潼关的漫长防线上,发动了二十多次渡河作战。
比如1938年春天,日军第五师团在潼关附近想靠着机动艇冲锋,结果船刚到河中心,就被对岸中国守军的炮火安排得明明白白,仅仅两个小时,船沉的沉,逃的逃,狼狈收场。
架桥?更别想了。如此湍急的水流,浮桥搭起来就是给黄河送“玩具”的,一个浪就能给你冲得无影无踪。
如果说黄河是正面的一堵“水墙”,那黄土高原和秦岭山脉,就是给日军准备的另一重“迷魂阵”。
陕北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塬、梁、峁地貌交错。
这种地形,简直是机械化部队的噩梦。日军引以为傲的坦克、装甲车开进去,速度优势瞬间归零。
1939年,就有一个日军联队不信邪,想绕道晋陕的黄土高原偷袭西安。
结果呢?大部队陷入了无休止的填沟、修桥循环中,还被神出鬼没的八路军游击队不断“点名”,最后连陕西的边都没摸到,就以死伤过半的代价灰溜溜地撤了回去。
而南边的秦岭,更是重量级的物理屏障。主峰太白山海拔三千七百多米,古栈道窄到不足一米,气候恶劣。
日军的重炮、重武器根本运不进去,步兵进去也容易被分割包围。一支曾尝试翻越秦岭的日军突击队,就因为补给断绝、士兵大量冻伤而被迫撤退。
当然,光有天险是不够的。再险要的地理,如果没人守,也只是一道风景。
真正让日军绝望的,是天险背后,那股由军到民、全民皆兵的抵抗意志。
这股力量,是立体的,是全方位的。
在黄河南岸,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坚决顶住。以孙蔚如将军的第四集团军为代表的陕军,联合友军,在潼关—韩城一线,构建了极为坚固的防御工事。
他们利用本地的夯土技术,混合钢筋混凝土,修建了大量的碉堡和交通壕。这些工事交叉火力,标准极高,把黄河防线打造成了真正的“血肉磨坊”。
为了守住阵地,将领们都立下了军令状。第三十八军军长赵寿山就曾说:“守不住望原,提头来见”。
在中条山,这些陕西子弟兵死死拖住日军,虽然自身损失惨重,却有效迟滞了日军西进的步伐,使其无法轻易获得渡河的掩护。
从1938年到1941年初,孙蔚如指挥部队在中条山打退了日军十多次进攻。
而在日军的后方,则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不断“放血”。
毛主席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为全国抗战指明了方向。八路军和地方游击队,则像无数把尖刀,插向敌人的心脏。
他们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扒铁路、炸桥梁、伏击日军小股部队。
特别是1940年的“百团大战”,八路军对华北日军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破袭战,严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这次战役的战略意义之一,就是迫使华北日军不得不把大量机动兵力用于“保卫铁路”和“扫荡”根据地,从而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用于进攻陕西的力量。
如果说正面战场是“盾”,敌后战场是“矛”,那么陕西全省的民众,就是支撑这一切的“根”。
这种全民抗战的力量,是今天我们难以想象的。前方打仗,后方数十万关中青年踊跃参军。陕甘宁边区成了稳固的后方,妇女们夜以继日地赶制军服军鞋。
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出口袋里的窝窝头最后一口,也给守黄河的兵”。
在频繁的空袭下,后方工厂想尽办法坚持生产。宝鸡的纺织厂在窑洞里继续织布,为前线提供军需。
更重要的是,民众自发组成了一张无形的情报网和治安网。村里狗叫声一异常,全村人就可能出动抓捕日军的侦察兵。各个渡口被严格管制,人员流动需要部队盖章,严防渗透。
这种军民一体、前后夹击、全民皆兵的“人和”状态,将陕西这片土地,从一个地理名词,变成了一个让侵略者胆寒的战争堡垒。
三、 “战略棋局”:日本的无奈与必然
如果说地理和抵抗是内因,那么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就是压垮日军进攻陕西计划的最后一根稻草。
说白了,日本这盘棋,下得太大了,大到自己都接不住了。
从1937年全面侵华开始,日军的战线就被拉得过长。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他们占领了城市和交通线,却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兵力严重分散,使得他们很难再集中足够的力量,去啃陕西这种防御纵深极大的硬骨头。
而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日本的战略重心。美国的参战,让日本必须将最精锐的部队、最宝贵的资源(尤其是石油和运输船只)调往太平洋和东南亚战场。
原本为进攻陕西而精心准备的“五号作战方案”,原计划在1942年集结三十个师团攻取西安和重庆,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于1942年12月被正式叫停。
原因很简单:瓜岛战役的惨败让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陷入被动,他们已经没有余力在中国内陆再开辟一个如此大规模的新战场了。
此后,日军在中国的战略,基本从“全面进攻”转向了“重点防御”和“以战养战”。
比如1944年声势浩大的“一号作战”,其主要目标是打通大陆交通线,连接华北和越南,而不是指向西北的陕西。
所以,日军最终放弃进攻陕西,并非不想,而是不能。
这是其军事冒险主义在多重压力下必然导致的结果。
当一个国家的野心超出了它的国力所能支撑的极限时,失败就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