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96年(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共历经十二位帝王。在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中,慈禧太后曾先后扶植光绪帝和宣统帝登基,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两位皇帝之间还曾短暂出现过一位仅执政三日的三日皇帝——爱新觉罗·溥儁。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插曲,要从影响深远的戊戌变法说起。
1898年由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发起的戊戌变法,是一场旨在效仿西方制度、推动政治经济改革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紫禁城的红墙之内,年轻的光绪皇帝每日批阅奏章至深夜,与维新派密议改革方案,试图通过设立新式学堂、兴办实业等措施挽救积弱的清王朝。然而这场改革背后暗藏着更为激烈的权力角逐——以光绪为首的改革派与慈禧为首的保守派之间展开了一场生死博弈。维新派试图通过设立议会、限制皇权等举措,逐步削弱这位老佛爷把持朝政的权力基础。 随着改革触及既得利益集团,1898年9月21日,慈禧突然发动政变。在重兵围困下,光绪被囚禁于瀛台这座四面环水的孤岛。为彻底铲除后患,慈禧与心腹重臣荣禄密谋废立之事。他们最终选定15岁的溥儁作为新君人选——这个少年不仅出身显赫(其父载漪是道光帝之孙),更因其母是慈禧侄女这层姻亲关系而备受信任。在储秀宫的烛光摇曳中,慈禧认定这个少年必定比叛逆的光绪更易掌控。 1899年寒冬,一道懿旨震惊朝野:溥儁被过继给已故的同治帝,获封大阿哥称号。次年正月,当京城的爆竹声还未散尽,慈禧便急不可耐地命溥儁代皇帝祭祀先祖,这个意味深长的安排预示着改朝换代的开始。不久,一场仓促的禅位大典在太和殿举行,新朝保庆的年号墨迹未干,龙椅上的溥儁尚未来得及熟悉帝王威仪,反对的声浪便已汹涌而至。 西方列强率先发难,各国公使联名抗议。他们深知溥儁之父载漪是顽固的主战派,若其子登基,清廷对外政策必将更趋强硬。与此同时,以李鸿章为首的朝中重臣也纷纷上奏,指责慈禧废长立幼有违祖制。在内外交困之下,保庆年号仅存三日便告废止,溥儁也从九五之尊降为尴尬的准皇帝身份。 当八国联军的铁蹄踏破北京城门,仓皇西逃的慈禧不得不将溥儁与光绪一同带往西安。在议和过程中,列强将严惩载漪作为首要条件。随着载漪被流放新疆,失去政治价值的溥儁也难逃被废命运。1901年,在返京的颠簸轿辇中,慈禧颁布最后一道关于溥儁的懿旨,以纵容义和团之名废除其储君名号。曾经离皇位仅一步之遥的溥儁,最终只能以普通宗室身份了却残生,成为清宫权力游戏中一颗昙花一现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