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系势力的崛起与曾国藩的政治抉择
湘系势力的劝进与曾国藩的克制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曾国藩率领湘军经过数月鏖战,终于攻克战略要地钟山,完成了对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合围。同年7月,经过激烈巷战,湘军彻底攻陷天京,宣告了持续十四年的太平天国运动覆灭。此时的曾国藩已手握三十万精锐之师,权势之盛,一时无两。作为清廷重臣,他身兼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协办大学士等要职,更统领着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军政大权,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南之主。
当时清廷设有八位总督,其中湘系势力已占据三席:除曾国藩外,还有直隶总督刘长佑、闽浙总督左宗棠。其余总督也大多与曾国藩交好。在巡抚一级,全国十五位巡抚中有七位出自湘系。从提督到道台,各级文武官员多受曾国藩节制,湘系势力实际掌控了清朝半壁江山,形成\"天下督抚半出湘\"的局面。
在攻陷安庆这一战略要地后,湘军将领们提议设宴庆贺,但曾国藩仅允许每人撰写一副贺联。幕僚李元度率先呈上\"王侯无种,帝王有真\"的联语,暗含劝进之意。曾国藩阅后勃然大怒,当场撕毁对联,严厉训斥道:\"尔等只知为我谋取功名富贵...\"表明了他对僭越之事的坚决态度。
在曾国藩寿辰时,湖北巡抚胡林翼前来祝贺。密谈间,胡林翼悄悄递上一张纸条:\"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无意乎?\"曾国藩沉思片刻,挥毫写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对联回应,再次表明自己绝无非分之想。
不仅湘军内部有人劝进,连太平军将领也试图说服曾国藩自立。翼王石达开在被劝降时反问曾国藩:\"公既如韩信,何不率众自立?\"忠王李秀成被俘后,更表示愿意招抚长江两岸十余万旧部,拥戴曾国藩称帝。这些劝进之声,都被曾国藩一一回绝。
淮军崛起与湘淮矛盾
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关系颇为微妙。虽然李鸿章曾为曾国藩幕僚,二人有师生之谊,但在政治利益上却存在复杂博弈。当李鸿章组建淮军时,曾国藩最初予以支持,希望借淮军之力共同剿灭太平军。但他对淮军规模扩张始终持谨慎态度,担心其坐大后威胁湘军地位。
淮军初创时仅有13营5500人,装备简陋。但李鸿章率军进驻上海后,迅速与外国势力和本地商绅结合,通过购买洋枪洋炮、招募降军,短短时间内将淮军扩充至7万之众,成为当时装备最精良的部队。这种迅猛势头令曾国藩的担忧与日俱增。
淮军的优势不仅在于兵力,更在于其人才结构。一方面,淮军吸纳了大量太平军降将,如程学启、丁汝昌等骁勇善战之才;另一方面,李鸿章网罗了众多政治人才。这些因素导致湘淮两军矛盾渐生,降将们与湘军积怨尤深。
经济实力的差距更使两军关系雪上加霜。驻守上海的淮军财源广进,而曾国藩的湘军却常为军饷发愁。曾国藩不得不向李鸿章求援,后者虽拨付数十万两白银,但态度已显倨傲。曾国藩在家书中忧心忡忡地写道:\"淮军气焰日盛,恐将欺凌湘军。\"李鸿章更曾对同乡程学启直言:\"湘人鸡犬升天,客籍者难有出头之日\",显露出对湘系势力的不满。
湘军的局限与曾国藩的困境
尽管湘军能屡败太平军,但其优势主要依赖水师对长江的控制。通过切断太平军水运粮道,曾国藩实现了\"扫清江面,直捣金陵\"的战略目标。即便被三十万太平军围困时,湘军仍能保障补给,而太平军却因陆路粮运困难,冻饿而死者逾十万,最终被迫撤围。
然而,曾国藩的军事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多次身陷绝境,几欲自尽:1854年靖港之败,他误判敌情中伏,眼见新募湘军溃散,羞愤投水,被幕僚章寿麟救起;1855年湖口之战,石达开设计诱敌,火烧湘军水师,曾国藩再次投江,幸得李元度相救;1860年祁门被围,他穿戴整齐准备自尽,幸亏鲍超援军及时赶到。这些生死经历,加上胞弟曾国葆、曾国华战死沙场的悲痛,使曾国藩对功名权势有了更深体悟。
在政治生涯中,曾国藩也饱受排挤。咸丰十年(1860年)出任两江总督前,他长期以\"在籍侍郎\"身份带兵,既无实职又无实权。湖广总督杨霈多次在军饷上刁难,大学士祁春圃、彭蕴章等朝中重臣也对他多有压制。这些经历消磨了曾国藩的政治野心,使他最终放弃了称帝自立的可能,选择做一位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