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中,贪官污吏层出不穷,但论及贪腐之巨、手段之狠,清朝的和珅与北宋的王黼堪称双璧。据史料记载,嘉庆四年(1799年)查抄和珅家产时,共抄没白银约11亿两,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总和。民间因此衍生出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谚语,生动展现了这场震惊朝野的贪腐大案。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北宋末年,就有一位贪官在敛财规模上更胜和珅一筹。
这位令和珅都相形见绌的巨贪,便是名列北宋六贼之一的王黼。其名读音与王府相近,常令人产生误解。王黼本名王甫,字将明,开封府人士,于崇宁年间考中进士。此人仪表堂堂,更兼口若悬河,尤擅阿谀奉承之术。因与东汉宦官王甫同名,宋徽宗特赐名黼,取黼黻皇猷之意。王黼初入仕途时任相州司理参军,参与编修《九域图志》。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宰相何执中之子何志,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获得赏识,经何执中举荐,短短数年间便从校书郎一路升迁至左司谏。 随着权势日盛,王黼的野心也愈发膨胀。当宰相张商英失势之际,他敏锐察觉到宋徽宗对蔡京的青睐,立即转投蔡京门下。在奏章中极力吹捧蔡京新政,同时不遗余力攻讦张商英。蔡京复相后投桃报李,将王黼破格提拔为御史中丞。令人咋舌的是,这个从七品校书郎到正三品御史中丞的跃升,王黼仅用两年便告达成。为巩固蔡京地位,他竟恩将仇报,罗织二十条罪状弹劾昔日恩人何执中,幸而宋徽宗未予采信。 王黼的投机之路并未止步。当发现与太宰郑居中交好能获取更大利益时,他立即改换门庭,导致蔡京将其调任户部尚书。在为父守孝仅五个月后,王黼便被特旨起复,获赐昭德坊宅第,晋封宣和殿学士。至此,这位权臣终于撕下伪装,开始肆无忌惮地聚敛财富。他不仅在三省设立经抚房,以统计边关丁夫为名收取六千二百万贯苛捐杂税,更利用宋徽宗痴迷奇花异石的癖好,主持花石纲运输,导致东南民怨沸腾,最终酿成方腊起义。 在军事方面,王黼更是倒行逆施。他违背宋朝联辽抗金的国策,擅自改变战略方针,以抗辽为名横征暴敛。所筹军费大半中饱私囊,部分竟用来贿赂金人。为营造战功假象,他不惜重金购买六座空城虚报战果,蒙骗宋徽宗获得嘉奖。当其贪腐行径引发朝野公愤时,抄家所得竟达六千余万绢,超过国库储备之巨。宋钦宗即位后,这个恶贯满盈的巨贪终遭诛杀,开封尹聂山派兵追至雍丘将其正法。为维护新君仁德形象,朝廷对外宣称王黼系遇盗身亡,以此了结这桩震动北宋政坛的贪腐大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