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虽然是一部神话小说,但其构建了一个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的宇宙体系,将人间、天庭、西天极乐世界和幽冥地府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其中唐僧西天取经的主线故事尤为精彩,讲述了唐太宗时期,高僧玄奘在皇帝支持下,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从天竺取得真经的传奇经历。在取经途中,每当途经一个国家时,唐僧都会郑重其事地表明身份: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前往西天拜佛求经,同时呈上通关文牒。这份神秘的通关文牒究竟有何特殊之处?它实际上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护照,是古代跨国通行的重要凭证。
追溯通关文牒的历史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建立了初步的户籍管理制度。当时各国通过在边境设立界石、界碑来划分疆域,同时实行户籍登记,一方面便于征收赋税和征调徭役,另一方面也防止百姓外逃。到了商鞅变法时期,秦国建立了更为严密的户籍制度,规定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并严格限制人口流动,甚至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汉代则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相当于现代的人口普查,详细记录每户的家庭成员、姓名、籍贯、体貌特征、田产等信息。正因如此,三国名将赵云才会以常山赵子龙自报家门,而张飞则因其出身被称为涿郡屠夫。 唐代沿袭了前朝的户籍管理制度,由三省六部制中的吏部负责管理。对于需要跨县或出国的人员,如商人、考生、使节等,必须向当地官府申请通行证明,经审批盖章后方可放行。像唐僧这样的出国使节,其通关文牒必须经过吏部审核,并加盖国玺。由于唐太宗笃信佛教,又亲自委派玄奘西行取经,因此特意为其亲笔书写了通关文牒。这份文牒每经一国都需加盖该国印玺,凭借唐朝国威,各关卡见到盖有皇帝印玺的文牒自然不敢阻拦。待玄奘取经归来时,文牒上已盖满了宝象国、乌鸡国、车迟国等西域各国的印玺。 那么,唐太宗在通关文牒上究竟写了什么内容,能让各国都给予放行呢?文牒原文如下:东土大唐王皇帝李,驾前敕命御弟圣僧陈玄奘法师,上西方天竺国娑婆灵山大雷音寺专拜如来佛祖求经......倘过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施行。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这份文牒不仅明确说明了出使目的,更暗含了大唐的威慑力。当时唐朝是东亚最强大的国家,周边各国为免与唐朝交恶,见到盖有国玺的文牒自然不敢怠慢。 不过这里存在一个疑问:西域各国语言不通,如何能理解文牒内容?对于邻近唐朝的国家,由于长期贸易往来,存在通晓汉语的人才是可能的。但像天竺这样遥远的国度,当地人的服饰装扮(如鼻环、耳饰)与中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儒家观念大相径庭,语言更是天差地别。这就引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