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中央政权早已名存实亡,天下陷入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这场持续数十年的动荡始于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席卷中原,彻底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根基。经过连年征战,最终形成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这三个政权都未能完成统一大业,最终由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结束了这段分裂时期。
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完成了统一大业。但为这一伟业奠定坚实基础的,却是他的祖父司马懿。司马懿一生隐忍谋划,为司马家族积累了雄厚的政治资本。而真正架空曹魏政权、灭亡蜀汉的则是司马懿之子司马昭。相比之下,作为嫡长子的司马师似乎鲜有建树。从表面看,司马昭确实更为人所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更是广为流传。那么,为何深谋远虑的司马懿在临终前,却选择将大权交给看似平庸的司马师呢?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遵循古代立长不立幼的传统。司马懿历经数十年隐忍才获得的权力,传给长子似乎合情合理。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司马懿共有九子,而司马师从小就被父亲亲自教导培养。他之所以能成为继承人,绝非仅凭长子身份,而是具备过人的才能。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重要原因: 首先,司马师绝非庸碌之辈。作为司马懿的嫡传弟子,他深得父亲真传。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胆识和谋略。在曹爽专权时期,司马师暗中训练了三千死士,这些精锐力量后来成为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关键力量。政变当日,司马师指挥若定,完美执行了父亲的计划。而司马昭在得知政变计划后,竟因恐惧而彻夜难眠,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其次,司马师的政治智慧远超司马昭。在曹芳执政时期,朝臣李丰等人密谋铲除司马师,却被他先发制人。司马师果断处置了这些反对者,更巧妙利用郭太后的名义废黜曹芳。这一系列操作既除掉了政敌,又避免了直接挑战皇权的恶名,充分展现了其高超的政治手腕。 最后,在治国理政方面,司马师同样表现出色。面对毌丘俭、文钦的叛乱,他运筹帷幄,先派邓艾示弱诱敌,再亲率主力包抄,迅速平定叛乱。对外成功抵御东吴诸葛恪的进攻,对内则完善选官制度,整顿吏治,使朝政焕然一新。正是这些卓越表现,使他成功巩固了司马家族的统治基础,为后来的晋代魏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