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每当提及唐太宗时期的贤相名臣,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房谋杜断的房玄龄、杜如晦,或是敢于直谏的魏征。然而在贞观盛世的璀璨星河中,还有一位被后世忽视的布衣宰相,他就是深得太宗器重的马周。这位出身寒门的奇才,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在贞观之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唐太宗曾深情地说:我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千年之后,毛泽东同志在研读史书时,也对这位唐代贤相给予了极高评价:马周才德,迥乎远矣。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重新认识这位从底层逆袭的传奇人物。 马周的早年经历可谓坎坷。他自幼父母双亡,在孤苦无依的环境中长大。但这位天赋异禀的少年并未向命运低头,而是以惊人的毅力研读《诗经》《尚书》《春秋》等典籍。在隋末唐初那个门阀制度森严的时代,像马周这样的寒门子弟即便满腹经纶,也难以突破阶层的桎梏。未及弱冠之年,他就看透了现实的残酷,开始放浪形骸,这让原本欣赏他的乡邻们大失所望。 武德初年,马周勉强在博州谋得一个助教的职位。然而每日教导学生学而优则仕的他,内心却备受煎熬。白天敷衍了事,夜晚借酒浇愁,这种消极的工作状态很快招致刺史达奚恕的严厉斥责。在一次激烈的冲突后,心高气傲的马周愤然辞官,开始了漫游生涯。在曹州、汴州等地,他遭到浚义县令崔贤的当众羞辱,这更坚定了他西进长安、谋求发展的决心。 就在马周漂泊的岁月里,大唐王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玄武门之变后,雄才大略的李世民登上帝位。途经新丰镇时,身无分文的马周在一家简陋客栈的遭遇颇具传奇色彩。面对店家的冷眼,他豪饮一斗八升酒而不食一菜的举动震惊四座。临别时,慧眼识珠的店主不仅免了他的酒钱,还慷慨资助他前往长安。 在长安,马周寄居中郎将常何府中。贞观五年大旱,太宗命百官上书言事。不通文墨的常何请马周代笔,这份切中时弊的奏章让太宗拍案叫绝。当得知出自马周之手后,求贤若渴的太宗不顾其醉酒未醒,连下四道诏书召见。君臣畅谈古今治乱之道,相见恨晚。马周就此平步青云,从门下省要职到监察御史,成为太宗最倚重的智囊之一。 马周的政治智慧集中体现在《陈时政疏》和《上太宗疏》中。他提出居安思危的治国理念,强调太子培养、藩王分封、宦官干政等关键问题。其藏富于民的主张,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毛泽东盛赞这些奏章是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并力驳欧阳修对马周的评价,认为其才德远超傅说、吕望等古代名臣。 马周虽未留下煌煌巨著,但他以实干精神参与缔造了贞观之治。他的政治智慧穿越时空,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位从寒门走出的布衣卿相,用他传奇的经历证明:在明君与贤臣的完美配合下,个人的才华终将在历史舞台上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