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在诸葛亮去世后为何能稳坐皇位?关键在于诸葛亮临终前精心安排的三位辅政大臣
诸葛亮病逝后,刘禅(阿斗)依然能够在成都稳坐皇位数十年,期间并未出现大规模动荡。这并非因为刘禅本人能力出众,而是诸葛亮在临终前为他留下了三位贤臣——蒋琬、费祎、董允。这三人与诸葛亮并称“蜀汉四贤相”,他们共同维系了蜀汉政权的稳定。
蒋琬:休养生息,稳固国本
诸葛亮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便秘密上书刘禅,推荐蒋琬接替自己的职位。刘禅默许了这一安排。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内部经历了一场权力更迭——魏延被杀,杨仪被废,蒋琬最终掌控大局。与诸葛亮频繁北伐的策略不同,蒋琬主张休养生息,减少对外征战,使蜀汉国力得以恢复。这一政策不仅稳定了国内局势,也为天下带来了短暂的和平。
费祎:延续国策,却遭暗杀
蒋琬去世后,费祎接掌大权。他同样不擅长军事,因此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然而,费祎最终被魏国派来的刺客暗杀,导致蜀汉权力结构出现空缺。此时,陈祇接替费祎的位置,并与姜维共同执政。
董允:严控宫廷,压制宦官
在蒋琬和费祎主政期间,董允负责管理宫廷事务,甚至严格限制刘禅的私生活,连皇帝纳妃都需经他批准。正因如此,宦官黄皓在董允生前始终无法干预朝政。然而,董允去世后,情况急转直下。陈祇与黄皓相互勾结,逐渐掌握大权。黄皓的势力日益膨胀,甚至开始影响朝政决策。
陈祇与黄皓:权力膨胀,朝政渐衰
陈祇虽非诸葛亮所提拔,但他在费祎的支持下登上高位。他善于逢迎刘禅,使皇帝逐渐骄傲自满,自诩为明君。然而,陈祇的能力尚可,因此在他掌权的五年间,蜀汉虽开始走下坡路,但尚未彻底崩坏。他一方面讨好黄皓,另一方面支持姜维北伐,使得蜀汉在军事上仍有一定建树。
姜维与黄皓的矛盾:北伐受阻,避祸沓中
姜维在陈祇的支持下,北伐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陈祇去世后,黄皓独揽大权,与姜维的矛盾激化。黄皓多次暗中阻挠姜维的军事行动,导致北伐屡屡受挫。最终,姜维被迫屯兵沓中,以躲避黄皓的迫害。
诸葛瞻的失败与蜀汉的覆灭
刘禅见局势不稳,便启用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主持朝政。然而,诸葛瞻自幼在赞誉中长大,缺乏实际历练,行事过于理想化,既无法制衡黄皓,也难以约束姜维。当邓艾率军攻入蜀地时,诸葛瞻率军迎战,最终与儿子一同战死。不久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刘禅真正掌权的时间仅有十年
实际上,刘禅真正独立执政的时间是从费祎去世(253年)到蜀汉灭亡(263年)的十年。这十年可分为两个阶段:陈祇掌权的五年,以及黄皓专权的最后五年。陈祇虽品行不佳,但尚能维持朝政;而在他死后,黄皓彻底失控,加速了蜀汉的衰亡。刘禅的昏庸统治,最终葬送了蜀汉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