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政坛的群星璀璨与常何的微妙角色
初唐时期的政治舞台可谓风云际会,名将谋士如繁星般闪耀。即便历经千年沧桑,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李靖、房玄龄、魏征、杜如晦、高士廉、长孙无忌等——依然在史册中熠熠生辉,他们的生平事迹被后人反复传颂。然而,在这群璀璨的星辰中,常何的名字却显得黯淡无光。两唐书中,他的身影仅零星散见于他人列传,甚至连一篇独立的传记都未能留下,仿佛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微尘。不过,正是这位看似不起眼的武将,却因一次偶然的举荐而名留青史,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伯乐”。
马周举荐:一场意外的政治机遇
贞观五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广开言路,下令百官上书直言朝政得失。常何身为武将,不通文墨,面对这道诏令一筹莫展。情急之下,他请门客马周代笔,撰写了二十余条建议。这些建议切中时弊,深得太宗赏识。李世民阅后大为惊讶,心想这位平日不显山露水的武将竟有如此见识,便召来常何询问。常何不敢隐瞒,坦言道:“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并称赞马周“每与臣言,未尝不以忠孝为意”。太宗闻言,当即下令召见马周。马周却故意摆谱,迟迟不至,太宗竟数次遣使催促,足见其求贤若渴之心。最终,马周入宫面圣,与太宗相谈甚欢,随即被擢升为门下省官员。次年,马周更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而常何也因举荐有功,获赐帛三百匹。多年后,马周官至中书令,位极人臣,常何则因这一偶然之举,被后世视为慧眼识珠的伯乐。
战场生涯:从李密麾下到唐初征伐
常何的军事生涯始于隋末乱世。据《旧唐书》记载,他曾追随李密征战,是其麾下二十名精锐游骑之一,骁勇善战。至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时,常何已升任平壤道行军副总管,协助刑部尚书张亮统领四万大军,乘战船自莱州渡海直逼平壤。这两段记载相隔近三十年,足见常何的军事生涯颇为长久,至少活到了贞观末年,既未战死沙场,也未因病早逝。然而,关于他的最终结局,史书却只字未提,仅留下寥寥数笔的片段,供后人拼凑其生平。
玄武门之变:被高估的关键角色?
上世纪四十年代,陈寅恪先生根据敦煌遗书中的《常何墓碑》,重新审视了常何在玄武门之变中的作用。碑文记载,武德七年,李世民将常何调入长安,委以玄武门守备之职,并赐予金刀、黄金以示笼络。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伏诛杀李建成、李元吉,常何作为守将,被认为在此事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然而,细究史料,常何的实际地位或许被后世过度拔高。玄武门屯营的真正掌权者是敬君弘,他在事变中率军抵抗太子余党,最终战死,被追封为左屯卫大将军。而常何在事变后的封赏仅为真化府折冲都尉、武水县开国男,爵位与官职均远不及尉迟敬德等核心功臣。若他真如某些演义所述是玄武门的“总指挥”,如此微薄的封赏显然不合常理。
历史评价:被遗忘的配角与碑文的粉饰
《常何墓碑》由李义府撰写,自然不乏溢美之词。碑文称常何“手不释卷”,尤爱研读《汉书》《孝经》,甚至向归附的蕃将赠送《孝经》,以教化。此外,碑中还记载了一段他与太宗的对话:当问及李密之能时,常何盛赞其“雄武绝人,有霸王之略”,并巧妙以项羽类比,既肯定了李密的才能,又未贬低李唐的功业,足见其言辞之谨慎。
然而,碑文对常何举荐马周一事的描述却与正史略有出入。碑中称常何“虚怀再揖,厚备宝礼,遽加表荐”,仿佛是他主动慧眼识才,而非因“代笔”阴差阳错。这种粉饰,或许是出于“为尊者讳”的碑志传统,但也让后世对常何的真实形象多了一层迷雾。
结语
常何的一生,恰似初唐史诗中的一段插曲。他既非运筹帷幄的谋臣,亦非战功赫赫的名将,却在历史的缝隙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无论是举荐马周的偶然,还是玄武门之变的争议,都让这位“配角”在千年后仍被偶尔提及。或许,这正是历史的微妙之处——即便再渺小的角色,也可能在某个瞬间,悄然改变故事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