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五虎上将相继离世后,魏延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蜀汉最骁勇善战的将领,深受将士们的敬重。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作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却屡次对这位得力干将起了杀心,最终更是执意将其处决。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隐情?魏延到底做了什么,竟让诸葛亮如此决绝?
诸葛亮对魏延的杀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最初魏延投奔刘备时,诸葛亮虽建议将其处死,但这更多是一种警示手段,意在敲打这位桀骜不驯的将领。真正让诸葛亮对魏延产生杀意的,是在北伐期间的一系列事件。
第一次杀心萌发于第四次北伐期间。当时曹真与司马懿联手进犯,诸葛亮率军迎敌。魏延在关键时刻犯下致命错误,致使蜀军损兵折将。诸葛亮当即断言:\"魏延素有反相,久后必生患害。今已显露,可以除之。\"第二次杀心则在第六次北伐时爆发,诸葛亮甚至设计在上方谷设下火攻之计,意图将魏延与司马懿一并烧死,若非天降大雨,魏延早已命丧黄泉。而最后一次,诸葛亮暗中派遣马岱潜伏在魏延身边,最终配合杨仪成功将其诛杀。
那么,魏延究竟做了什么大逆不道之事,让诸葛亮如此决绝?细究之下,魏延的所作所为确实令人发指,以下五件恶行足以说明一切:
其一,公然诋毁主帅威信。第一次北伐因马谡失守街亭而功败垂成,魏延非但不反思自身过失,反而四处宣扬若采用他的\"子午谷奇谋\"早已攻下长安。此后每逢战事,魏延必重提此事,质疑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严重动摇军心。这种破坏团结的行为,岂能姑息?
其二,煽动同僚违抗军令。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命魏延、陈式担任先锋,特意叮嘱需谨慎行事。魏延却当众质疑军令,怂恿陈式贸然进军,结果导致蜀军陷入埋伏,伤亡惨重。这种置同袍性命于不顾的行为,罪不容诛。
其三,公然违抗军令。面对魏国名将张郃的挑战,蜀军众将纷纷请战,唯独魏延沉默以对。在军情紧急之际,身为大将却拒不执行军令,此等行径实属大逆不道。
其四,破坏延寿仪式。诸葛亮自知大限将至,设七星灯阵祈求延寿。魏延不顾侍卫阻拦,强行闯入中军大帐踢翻灯盏。无论此举是否真能延寿,魏延的行为都暴露出其险恶用心。
其五,谋夺军权。诸葛亮临终前明确将军权交予杨仪,命其率军返蜀。然而诸葛亮尸骨未寒,魏延就率兵攻打中军,企图夺取兵权。这种公然违抗遗命的行为,实乃大逆不道。
综上所述,魏延在北伐期间屡次违抗军令、诋毁主帅、煽动叛乱、谋害同僚,甚至意图夺取军权。这些行为不仅严重威胁到蜀汉的军事安全,更动摇了国家根基。诸葛亮三次动杀心,实为不得已而为之。若不除魏延,蜀汉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