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明帝刘庄的治国之道
刘庄(公元28年-75年),初名刘阳,后改名为刘庄,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他自幼聪慧过人,十二岁时被封为东海公,不久便晋升为东海王,十六岁时被立为皇太子。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光武帝驾崩,三十岁的刘庄继位,次年改元永平,开启了东汉历史上著名的\"永平之治\"。
明帝即位后勤勉政事,史载他\"乙更尽乃寐,先五更起\",这种勤政的作风成为常态。他秉持\"遵奉建武之教,有加而无改\"的治国理念,在继承光武帝政策的基础上多有创新。每日黎明时分,明帝便已开始批阅奏章,常常工作到深夜,这种勤勉的作风为朝臣树立了典范。
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明帝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他延续光武帝抑制外戚和功臣势力的政策,《东观汉记》记载:\"至永平,后妃外家贵者裁家一人备列将校尉\"。永平二年(公元59年),护羌校尉窦林因贪腐被处死,其叔父大司空窦融也因管教不严被罢官。明帝对宗室也严加管束,楚王刘英、广陵王刘荆等先后因罪自杀。这些举措使得\"群臣震恐,朝廷肃然\",有效维护了中央权威。
明帝特别重视吏治整顿,即位之初就下诏严查选举不实之事。永平九年(公元66年),他建立了系统的官吏考核制度,要求各地每年上报政绩优异和表现恶劣的官员。当馆陶公主为子求官时,明帝坚决拒绝,只赐予钱财,彰显了其公正的用人原则。他还善于纳谏,当尚书仆射钟离意反对修建北宫时,明帝立即采纳建议停工。
在经济政策上,明帝延续了与民休息的方针。他多次减免赋税,永平初年就下诏\"赦陇西囚徒减罪一等,勿收今年租调\"。永平九年(公元66年),他下令将公田赐予贫民;十三年(公元70年)又规定滨渠下田要分配给贫民。这些政策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
明帝特别重视水利建设,任用王景、王吴治理黄河,动员数十万人修筑千里堤防,设立水门调节水流,彻底解决了兖、豫两州的水患。在宫廷生活中,明帝崇尚节俭,马皇后\"身服大练,食不求甘\",为百官树立了简朴的榜样。
随着国力增强,明帝开始积极经营边疆。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他派窦固、耿秉等分四路出击北匈奴,收复伊吾卢城,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以三十六人智取鄯善、于阗,重新打通了中断六十五年的西域通道。次年,汉朝重置西域都护,恢复了对西域的统治。
在文化方面,明帝自幼研习儒家经典,\"十岁通《春秋》\",即位后大力推崇儒术。他经常召集学者讨论经义,并亲自主持谶纬书籍的编撰工作。永平年间,他亲临曲阜祭孔,令太子诸王讲解经书,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当时太学学生\"以亿万计\"。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八月,明帝病逝,终年四十八岁。临终前他嘱咐丧事从简,体现了其一贯的节俭作风。后世史家评价不一,薛莹盛赞其\"约身率礼\",华峤则认为其\"稍欠宽和\"。但无可否认,明帝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为东汉的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