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完成历史性改编,正式组建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这支英雄部队最初下辖三个主力师和六个精锐旅,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担任八路军师长的三位杰出将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授衔时,全部被授予元帅军衔。这三位师长不仅是八路军的核心领导,更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创建者。更令人瞩目的是,115师和129师的两位副师长同样功勋卓著,后来也都荣获元帅军衔。
然而,八路军下辖的六位旅长在1955年授衔时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其中,386旅旅长陈赓和344旅旅长徐海东被授予大将军衔。陈赓旅长凭借其卓越的战功获此殊荣,而徐海东旅长则因其对中国革命的特殊贡献而获此荣誉。这两位将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均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开国将帅中的佼佼者。
八路军359旅旅长陈伯钧与385旅旅长王宏坤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这两位都是革命战争年代我军的重要将领。陈伯钧早在红军时期就是中央红军的主力战将,其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曾获得毛主席\"红军干才\"的高度评价。王宏坤则是红四方面军的核心骨干,曾担任红四军军长、红九军政委等重要职务,充分展现了他军政双优的杰出才能。
相比之下,八路军另外两位旅长的命运则令人扼腕叹息。
343旅旅长陈光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将领。他性格刚烈耿直,军事才能出类拔萃,堪称1937年八路军六位旅长中最具军事天赋的一位。虽然386旅旅长陈赓被誉为\"我军第六大名将\",但在1937年之前,陈光无论在职务、革命贡献还是战功方面,都明显优于陈赓。长征途中,陈光率领的红二师承担着开路先锋的重任,这支部队由原红四军改编而成,是中央红军的绝对主力。而当时陈赓担任的干部团团长一职,主要负责培养军事干部,并非一线作战部队。
抗战初期,陈光在八路军中声名显赫。平型关大捷后,他迎来了军旅生涯的巅峰时刻,一度代理115师师长职务,与后来成为开国元帅的罗荣桓搭档,共同指挥115师,并率部挺进山东建立抗日根据地。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将领,在解放战争时期却逐渐被边缘化。虽然在东北战场初期担任第六纵队司令员,但由于性格刚烈、不服从指挥,最终被调离一线指挥岗位。新中国成立后,陈光因私自开办军事培训班而受到审查。1954年6月7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战将以自焚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不胜唏嘘。
358旅旅长卢冬生的遭遇同样令人痛心。这位湖南湘潭籍将领参加过南昌起义,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建者之一,深得贺龙器重。许多人都认为,若非意外,卢冬生极有可能在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抗战期间,卢冬生虽被任命为358旅旅长,但因故未能到任,后被派往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这两位杰出将领的悲剧命运,成为我军历史上永远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