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三个人物的性格与立场,可以这样描述:
一、荀彧
荀彧是一个将家族利益置于首位的现实主义者,他倾向于维持现有的政治格局。事实上,他并非真正效忠于汉室。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汉朝怀有忠诚之心。他担忧的是称公这一举动会打破现有的权力平衡——一旦曹操获封魏公,便能建立独立的魏公国,拥有自己的宗庙和社稷制度,这实质上是在为日后改朝换代铺路。以荀彧的智慧,他不可能看不出曹操的野心。在衣带诏事件中,曹操不仅处死了董承及其党羽,还残忍地杀害了怀有身孕的董贵人,造成一尸两命的惨剧。然而史书中却找不到任何关于荀彧对此事表态的记载,这充分说明他要么默许了这些暴行,要么根本不在意汉室皇族的命运,这哪里算得上是忠臣所为?
当曹操逼迫汉献帝的伏皇后自尽,并诛杀其全族,甚至连皇后与皇帝所生的两位皇子也不放过时,荀彧同样没有表现出任何反对的立场。在《三国志·荀彧传》中记载:陶谦去世后,曹操计划先攻取徐州,再回师对付吕布。这时荀彧劝谏道:\"昔日汉高祖以关中为根基,光武帝以河内为据点,都是先稳固根本再图谋天下。这样进可攻退可守,虽偶有挫折终能成就大业。将军您以兖州起家,平定山东之乱,百姓无不心悦诚服......\"荀彧在这里直接将曹操比作开创汉朝的高祖和光武二帝,希望曹操效法他们夺取天下的经验。这样的言论哪里像是一个汉室忠臣该说的话?若曹操是开国之君,那汉献帝刘协又算什么呢?
荀彧将曹操比作汉高祖并非偶然,而是多次出现。在劝曹操迎接汉献帝时,他又说:\"当年晋文公拥戴周襄王,诸侯纷纷归附;汉高祖为义帝发丧,天下人心归顺。自天子流离失所,将军首倡义兵,只因山东局势未定,未能西进勤王,但仍分兵遣将,冒险与朝廷联络。虽身处险境,心系王室,这正是将军匡扶天下的夙愿......\"荀彧屡次将曹操比作开国君主,这充分证明他心中早已不将汉室视为正统。他真正效忠的是颍川荀氏家族——董卓之乱时,他就提前将族人迁往河北避难;发现袁绍难成大事后,又举族投靠曹操。这种以家族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在当时世家大族中相当普遍,徐州的陈登父子就是典型例子,他们先后依附陶谦、刘备、吕布,最后又投靠曹操,完全是谁强就跟谁。
荀彧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认准曹操后就始终追随,但他更在意的是维持现状。他深知一旦曹操称公,称王、称帝的进程就将无法阻挡,这会导致整个权力结构的重组。最终,荀彧因与曹操政见不合而离奇去世,这背后显然有曹操脱不开的干系。
二、华歆
华歆是个彻头彻尾的机会主义者,永远站在强者一边。作为陈球的弟子,与卢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