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平贵与王宝钏》中,薛平贵的原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创始人
2025-10-04 03:02:05
0

长期以来,薛平贵和王宝钏之间的爱情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传颂,并被改编成为了各种戏剧。

2012年上映的电视剧《薛平贵与王宝钏》更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薛平贵和王宝钏的爱情故事。

最近,“王宝钏挖野菜”的表情包和梗不仅仅带火了电视剧《薛平贵与王宝钏》,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薛平贵与王宝钏的爱情故事。

现在,“王宝钏挖野菜”的表情包和梗已经成为了“恋爱脑”的代名词,用来形容“恋爱脑”的人。

那么,薛平贵到底是谁?他的一生到底是怎么样的?

事实上,薛平贵和王宝钏的爱情故事是虚构的,历史上也没有薛平贵这个人。不过,历史上却有薛平贵的原型。

在电视剧《薛平贵与王宝钏》的第1集中交代:皇帝想给刚出生的薛平贵起名为“李漼”,不过,由于意外,薛平贵被迫流亡民间,临行前,他的母亲给他起名为“李温”。

根据这个线索,我翻阅了一下史书,果然找到了薛平贵的原型人物,他就是唐朝倒数第四位皇帝唐懿宗李漼,原名李温。

李漼的祖父就是开创“元和中兴”的唐宪宗李纯,他的父亲就是开创了“大中之治”的唐宣宗李忱,他的堂兄就是开创了“会昌之治”的唐武宗李炎。

833年,唐宪宗的第13个儿子、时任光王的李忱的长子李漼出生于光王府,他的母亲是李忱的侧妃晁氏(元昭皇后)。不过,那时候,李漼并不叫李漼,而是名叫李温。

846年,唐武宗李炎去世,宦官马元贽拥立他的叔叔光王李忱即位,这就是唐宣宗。唐宣宗即位后,册封年仅13岁的李温为郓王。

不过,李忱并不疼爱李温,而是疼爱李温的四弟夔王李滋,并打算册封李滋为太子,成为皇位的继承人。不过,唐宣宗由于顾忌李温年长,不想废长立幼。因此,对于立太子的事,唐宣宗一直犹豫不决。

859年,唐宣宗去世,李温在宦官王宗实的拥立下,开始监国。不久,李温正式即位称帝,这就是唐懿宗。也就在这个时候,李温正式改名为李漼。

唐懿宗是一个昏庸无能、骄奢淫逸的皇帝,他即位后,并没有继承父亲唐宣宗打下来的“大中之治”的成果,而是只知道吃喝玩乐,追求享乐,使得刚刚有了转机的唐王朝迅速走向衰落。

唐懿宗在位期间第一件大事就是追求享乐、骄奢淫逸。

唐懿宗对于游玩和宴会的兴致要远远高于上朝和处理朝政的兴致。他即位以后,经常在宫中大摆宴席,来招待大臣和妃嫔,甚至有时候,唐懿宗每个月在皇宫里举行宴会几十次。

除了大摆宴席,唐懿宗还每天让乐工优伶为他演出。唐懿宗每次外出巡游的时候,都要带着乐工优伶,并随时对他们进行封赏。根据史料记载,唐懿宗在宫中供养的乐工多达500人。

此外,唐懿宗由于在皇宫里腻烦了,还经常到长安郊外的行宫别馆。并且,他还不断外出巡游,每次巡游都要让沿途的官员准备好食物和美女,供自己享乐。

至此,在唐懿宗的带领下,唐朝的大臣和贵族逐渐形成了一种奢侈和醉生梦死的风气。

唐懿宗在位时期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开创咸通之政。

唐懿宗不仅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虚伪的皇帝。为了让大臣和百姓认可他是一位明君,他曾经宣布实行“咸通之政”。

咸通之政只是唐懿宗“掩人耳目”的措施,因此,并没有增强唐朝的国力。相反,安南、徐州、浙东,四川等地方相继爆发了混乱。至此,唐朝的国力日益衰败,彻底丧失了唐宣宗“大中之治”的成果。

唐懿宗在位时期的第三件大事就是破坏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唐朝选拔官员的根本制度,考试和择优录取是其最重要的标志。“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唐朝人对科举制度的评价。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对唐朝的统治秩序有多么的重要,它的考试和选拔有多么的艰难!

但是,唐懿宗竟然随意破坏科举制度的规矩,以皇帝的诏书代替礼部的金榜,直接让考生获得进士头衔。

至此,科举制度的规矩和原则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也使得唐朝的朝政逐渐被一些毫无才干的人控制,使得唐朝的国力更加衰败。并且,这一措施也使得唐朝后期的“走后门”的风气日益严重。

唐懿宗在位期间做的第四件大事就是更换宰相。

唐懿宗在位时间仅仅只有14年的时间,却任用了21位宰相。他们分别是令狐绹、白敏中、萧邺、夏侯孜、蒋伸、杜审权、杜悰、毕諴、杨收、曹确、高璩、萧寘、徐商、路岩、于琮、韦保衡、王铎、刘邺、赵隐、萧仿、崔彦昭。

唐懿宗骄奢淫逸,追求享乐,把朝政都交给这些宰相来处理。但是,这些宰相大多数都是一些碌碌无为的人,他们不仅毫无才干,而且爱财如命,结党营私,使得唐朝的朝政更加衰败。

比如,唐懿宗的宰相、大诗人杜佑的孙子杜悰就是一个尸位素餐的人,人送外号“秃角犀”。路岩和韦保衡相互勾结,结党营私,人们把他们称之为“牛头阿旁”。

至此,唐朝的朝政在这样一批宰相的掌控下,日益衰败,统治危机和社会矛盾空前严重。

唐懿宗在位时期做的第五件大事就是崇信佛教。

唐朝中后期,佛教的势力十分强大,有众多的老百姓为了逃避赋税、兵役、徭役,成为了僧尼。

僧尼的大幅度增加,使得平民的数量大大减少,严重影响了唐朝的财政、兵源、、人口、农业生产。并且,僧尼的大幅度增加,使得寺庵的数量大大增加,导致老百姓的耕地日益减少,严重阻碍了唐朝的农业发展。

唐武宗时期,唐武宗对佛教势力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使得大量的僧尼变成了老百姓,寺庵变成了耕地。至此,唐朝的人口、兵源、财政大大增加,促进了唐朝农业的发展,也使得唐朝的国力大大加强。历史上把这个事件称之为“会昌灭佛”。

唐懿宗是一个十分宠信佛教的皇帝,他即位以后,不断增加寺庵的数量,大肆建造佛像。至此,佛教开始卷土重来。

在唐懿宗的倡导下,唐朝上下开展了大规模的信佛运动。唐朝的法会道场空前兴盛,佛教的印刷品空前繁荣。比如,868年刻印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品。

并且,唐懿宗还举行了大规模崇佛活动——法门寺迎奉佛骨。所谓的“佛骨”就是舍利子,也就是高僧在火化后留下来的骨灰。

唐朝时期,迎奉佛骨具有增加福气的意义。唐宪宗时期,唐宪宗曾经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迎奉佛骨运动。

873年,唐懿宗正式下达了迎奉佛骨的诏书。结果,这个事情遭到了大臣的强烈反对。大臣们认为,迎奉佛骨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

但是,唐懿宗以迎奉佛骨是为了给老百姓祈福为理由,仍然一意孤行。其实,唐懿宗名义上是给老百姓祈福,实际上是为了给自己祈福。

这次迎奉佛骨运动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唐宪宗时期的规模。为了迎奉佛骨,唐懿宗安排了十分壮观的迎奉佛骨运动,允许老百姓和信徒参观佛骨。甚至,富豪为了讨好皇帝,纷纷举行了大规模的法会,花费了大量的金钱。

但是,劳民伤财的迎奉佛骨运动并没有给唐懿宗增加福气,而是把他送到了墓地。奉迎佛骨后不久,唐懿宗就病重了,并逐渐病入膏肓了。

873年,唐懿宗在长安咸宁殿走完了自己骄奢淫逸、昏庸无能的一生,享年40岁,谥号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庙号懿宗,安葬于简陵。

唐懿宗去世后的第五年,878年,声势浩大的黄巢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根基,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统治。黄巢起义结束后,唐朝已经奄奄一息,名存实亡

从地图上来看,芍陂位于合肥的西北方向,六安则是在合肥的西侧。

这就意味着,东吴的两路大军,想要进攻这两个方向,就必须得暂时绕开合肥。

绕开一个重兵防守的大城,这可是兵家大忌!

那么,为啥当时的东吴,会出这样的昏招呢?难道说,这次领兵的全琮和诸葛恪,真的是一点都不懂军事,所以才想出了这种昏招?可如果他们不懂军事,以陆逊为首的那帮懂打仗的人,他们为啥不阻止呢?

对于这些问题,不好意思,在这里我们真没办法给出准确答案。

因为相关的记载,实在是太少了。

在正史上,不管是荆州那边的樊城攻守战,还是扬州这边的芍陂之战,基本上都是一笔带过。对于当时东吴高层对这一战的思考,乃至是这一战的详细经过,史书上记载都是寥寥无几。

所以在这里,我们就只能通过一些相关的人物,以及相关的地理情况,来进行一些猜测。

先说结论。

这一战,东吴的进攻方向,确实是冲着合肥去的。

但全琮和诸葛恪这两路大军,他们的目的,并不是真的要打下合肥城。他们真正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掠夺合肥周围的人口,以及破坏合肥周围的农业生产。

在这里,我们先说一下芍陂。

所谓的芍陂,其实是淮河流域的一个水利工程。这个水利工程,最早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修造的。

当年在春秋时期,淮河一带原本也经常有水灾。后来,楚国人在这里修造了不少水利工程,不但抑制了水患,而且还是开垦出了大量的良田。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

搞定了这个工程之后,楚国一下子就在淮南地区,得到了大量的良田,国力大增。靠着这个工程,楚庄王得以称霸春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后来到了战国末年的时候,楚国被秦国一路压着打,最后也是退到了这一带。

从春秋时代,一直到东汉末年,芍陂工程幅散的这块区域,一直是淮南地区最重要的产粮地之一。而曹操拿下这块区域之后,也没忘了继续经营这里。

等到了东吴和曹魏,在这一线开始对峙的时候,这里就成了魏国的防御基石。合肥城被修的异常坚固,在正面挡住东吴的大军。而芍陂地区,以及旁边的六安地区,则是为合肥提供充足的粮草和兵源。

不打仗的时候,合肥城内的守军可以在芍陂地区,屯田养兵,进行轮战。而一旦打仗,数万守军就能轻易依托合肥城,展开有效的反击。

这也是为啥之前东吴数次进攻合肥,但却始终没打下合肥的原因之一。

而接下来,等到曹叡去世,魏国轮到司马懿和曹爽主政期间。身为屯田狂人,司马懿自然也不会忘了芍陂地区。在曹爽前脚举荐了王凌,作为扬州战区的新司令之后,司马懿后脚就在芍陂地区,安排了自己的人,管理屯田工作。

在这其中,有一个人很重要。此人不但精于屯田,智谋超群。而且,他出身寒门,直到被司马懿发现之后,才被一力提拔起来,堪称是司马懿的学生兼心腹。

这个人,叫邓艾。

出身寒微,不是耻辱;能屈能伸,方为丈夫。

从这里开始,邓艾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而邓艾被司马懿派到淮南之后,很快就制定了一整套屯田计划。在这个计划当中,邓艾不止要屯田,还要挖河道,拓沟渠,兴修水利。在邓艾的安排下,未来魏国在淮南地区的军屯、民屯,都会上一个很大的台阶。而且最关键的是,以后魏国的军队,可以直接坐船,直接抵达淮南。

这个工程要是真搞完了,以后东吴想拿下合肥,就得再多付出十倍的战损。

可能正是魏国这边大搞水利工程,刺激了东吴。所以这一次,东吴方面,才会制定出这么一个奇怪的作战计划。

绕过合肥,直指进攻合肥背后的芍陂地区。

而负责带头执行这个任务的,就是孙权的大女婿,全琮。他的战略目标,则是要破坏魏国的水利工程,破坏芍陂屯田。最好是能挖开淮河,淹了整个淮南!

以上这些,大概就是芍陂之战的大致背景。而接下来,随着全琮和诸葛恪两路大军,逐渐抵达战场。这场芍陂之战,也就正式开始了。

面对全琮的进攻,王凌也看出了东吴的计划。所以这一次,王凌无法再坚守合肥,只能出城增援芍陂。

在王凌的奋力迎战之下,双方连续打了好几天的时间。在这几天当中,双方各有斩获。

王凌击溃了不少东吴军队,还杀了几个东吴的将领。而东吴这边,也借着这个机会,迅速破坏了芍陂水利工程,挖开了河道,给魏国造成了不小的破坏。

另外,借着这个机会,东吴还从魏国的淮南地区,劫走了不少百姓。

但是说到底,这一战,东吴还是绕到了合肥城的后方。一旦魏国其他qq.q9nj.cn方向的军队过来增援,很容易会吃掉东吴这几万人。实际上,诸葛恪进攻六安,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合肥以西,吸引一部分魏国军队,替全琮分摊压力。

而如今,既然已经搞了破坏,劫走了一部分百姓,东吴的战略目的,似乎也就达到了。

于是,双方交战几日之后,全琮正式下令退兵。

至此,这场芍陂之战,就算是结束了。

讲到这里,大家会不会觉得很奇怪?

这场战争,明明规模很大,而且背景很复杂。为啥双方的交战过程,却这么短,这么直白简单呢?

这还真不是我们不想细讲,而是因为在正史上,对于这一战,确实就是一笔带过。所以具体细节是怎么回事,我们也不清楚。

但这也不重要。

其实不管是襄樊那边,还是芍陂这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场战争,从军事角度来说,规模很大,但是不重要。因为打完之后,双方都没啥太大的损失,顶多算是擦破一点皮。

这场战争,真正的影响,不在于军事,而是在于对双方的内政。

请记住这场过程看似很简单的芍陂之战。

几年之后,这场战争的结尾,将会成为某个特殊事件的开头,继而彻底引爆整个东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双江县甜觅茶叶店(个体工商户)...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双江县甜觅茶叶店(个体工商户)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周双妹,注册资本20万人民币...
读展 | 茶馆里的漫画社,如何... 1937年的夏天,成都商业场一家小茶馆内,十余位青年画家,在听闻七七事变后,立志用画笔为抗战献力,遂...
原创 他... 在日本的历史上,伊藤博文曾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担任过日本的首相和韩国统监。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位历...
原创 大... 看过一些关于清朝历史的电视剧的朋友,应该都了解皇陵的存在吧。作为皇族成员的长眠之地,皇陵的看守问题一...
美国前国务卿:五角大楼正在酝酿... 在美国全球战略布局的离奇转变中,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蓬佩奥的言论如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发...
十一位顶尖学者联手解码中国石窟... 三湘都市报11月12日讯(全媒体记者 曾冠霖)700页篇幅、360余张高清珍贵图片、11位顶尖学者联...
副中心再添文化新地标!宋庄青年... 当八台塔吊的金色机械臂在宋庄湛蓝的天际下划出优美弧线,1400多名建设者正将钢筋水泥与艺术的灵感激荡...
魔都看展丨西岸艺博会惊现一大批... 2025西岸艺博会最显著的变化是画廊单元搬至新地标,原本的主力场馆西岸艺术中心迎来扩容的现场单元。一...
国亡,然文明永续;裸体,但绝对... 不得不看。 文 | Anne 既然“古埃及”“古希腊”文明大展都空降魔都了,那么“古罗马”大展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