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国祚:凌烟阁功臣与屈突通的传奇人生
在中国历史上,唐高祖李渊与唐太宗李世民父子仅用七年时间便完成了天下一统的伟业,这一速度堪称历代王朝之最。隋末乱世之动荡,丝毫不逊于秦末、汉末、唐末、元末等著名乱世,为何唐朝能够如此迅速地扫平群雄、统一六合?这就要从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正式设立的凌烟阁功臣画像陈列馆说起。
凌烟阁中供奉着二十四位为大唐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这些功臣不仅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不世之功,更在唐太宗登基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与西汉麒麟阁、东汉云台、宋朝昭勋阁、清朝紫光阁等历代功臣阁相比,凌烟阁功臣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大多在世时就已获得\"位极人臣\"的尊荣,而非像汉宣帝、宋理宗时期那样,仅给予逝者追封的虚名。
这些功臣大多曾随李世民出生入死,为大唐江山浴血奋战。正是有了这些能臣猛将的辅佐,唐朝才能在短时间内平定天下。相较之下,晋武帝司马炎、隋文帝杨坚等开国君主,往往需要耗费十余年时间才能完成统一大业。在二十四功臣中,有一位特殊人物被唐太宗刻意安排在中间位置,此人地位虽不及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李靖等重臣,却高于李勣、程咬金、秦琼等名将,甚至排在\"唐僧外公\"殷开山之上。
这位功臣的传奇之处在于,他最初竟是极力反对李渊起兵反隋的隋朝名将。他曾与隋将宋老生联手阻击唐军,险些将李渊大军阻挡在长安城外,使大唐基业胎死腹中。作为隋文帝、隋炀帝两代帝王的心腹近卫大将,他本誓死效忠隋室,最终却被李渊的真诚和李世民的英武所折服,成为李世民麾下重臣。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不仅参与了改变唐朝命运的玄武门之变,更在事变后被李世民委以重任,派往洛阳镇守半壁江山。如此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使他当之无愧地跻身凌烟阁功臣之列。
关于这位功臣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有人称他为隋室忠臣,也有人视其为变节之将;有人认为他本可安享隋朝荣华,却甘为李世民效力;更有人认为,李世民将其列入凌烟阁,如同刘邦重用雍齿一般,意在向天下展示:即便是曾经的劲敌,只要弃暗投明,也能获得重用。这位充满争议的人物,正是隋末唐初名将屈突通。
屈突通,雍州长安人,出身奚族屈突氏。其父屈突长卿曾任北周邛州刺史。屈突通性格刚毅,忠君爱国,不仅武艺超群,骑射精湛,更以清廉正直著称。隋文帝开皇年间,四十岁左右的屈突通被任命为亲卫大都督,后奉命赴陇西检核马政,查出隐匿战马两万余匹。隋文帝震怒之下,欲处死相关官员一千五百人。屈突通冒死进谏:\"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仁圣育天下,岂可以畜产之故戮千有余人?\"最终打动了隋文帝,救下众人性命,也因此更受重用,升任右武候车骑大将军。他与任长安令的弟弟屈突盖都以执法严明著称,时人谚云:\"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隋炀帝即位后,屈突通继续受到重用。当安定人刘迦论聚众十余万反隋时,屈突通巧施计谋,佯装退兵,实则暗中占据上郡要地,趁敌不备夜袭中军,斩首万余,筑京观震慑四方。隋炀帝南巡江都时,命屈突通镇守长安。李渊起兵后,屈突通奉命抵御,在河东、潼关等地与唐军激战。即便在长安陷落、家属被俘的绝境下,他仍坚持效忠隋室,直至力竭被俘。
被押解至长安后,李渊亲自接见,称赞其忠义,任命为兵部尚书,封蒋国公。此后屈突通追随李世民平定薛举、王世充等割据势力。在征讨王世充时,他的两个儿子尚在洛阳城中,面对李渊的询问,他毅然表示:\"臣此行愿为先锋,若二子不幸战死,亦是天命,绝不以私害公!\"这番大义凛然的表态,令李渊感叹不已。
玄武门之变后,屈突通被派往洛阳稳定局势。贞观年间,他历任洛州大都督等职,始终清廉自守。贞观二年,七十二岁的屈突通病逝,获赠尚书右仆射,谥号\"忠\"。贞观十七年,其画像入祀凌烟阁,位列第十二。贞观二十三年,更得以配享太宗庙庭。
屈突通的一生,从誓死效忠隋室到尽心辅佐唐朝,展现了一个乱世名将的忠诚与抉择。唐太宗不计前嫌、唯才是用的胸襟,以及屈突通公私分明、尽忠职守的操守,共同谱写了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篇章。在华夏五千年历史中,能如此信任重用降将的君主,恐怕也只有唐太宗这样的明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