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腐败与变革:福建船政局的兴衰沉浮
晚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屈辱与挣扎的时期。对内,清政府腐败横行,官员贪墨成风;对外,则在外敌面前卑躬屈膝,屡屡丧权辱国。更令人痛心的是,清廷长期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盲目自大,轻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这个曾经辉煌的东方大国在短短百年间迅速衰落,最终沦为西方列强肆意欺凌的半殖民地。然而,历史的转折点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终于意识到变革的紧迫性,于是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拉开了序幕。 同治五年(1866年)五月十三日,甘陕总督左宗棠向清廷呈递《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正式提出创办船政、建造军舰的构想。这一提议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批准,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军事工业的开端。随后,左宗棠举荐江西巡抚沈葆桢——林则徐的女婿——负责福州船政事务。同年九月二十三日,清廷正式下旨,任命沈葆桢为总理船政大臣,并拨付闽海关银40万两作为启动资金。至此,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专业船舶制造厂——福建船政局正式诞生。 福建船政局成立后,迅速展开各项建设工作。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机器设备陆续运抵福州马尾,厂房建设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由于建厂速度极快,造船计划很快被提上日程。在法国工程师日意格、德克碑等人的技术支持下,船政局以法国“哨兵”级炮舰为蓝本,开始仿制中国第一艘近代军舰。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1869年7月,这艘承载着国人希望的军舰终于建成下水。该舰排水量达1200吨,配备10门火炮,船政大臣沈葆桢亲自出席下水仪式,并登舰参与试航。这艘军舰被命名为“万年青”,寓意大清国运昌盛,万年长青。 “万年青”号的成功建造令清廷上下欢欣鼓舞。两宫太后特意颁发“御赐金牌”嘉奖有功人员,并昭示“船政成功”。法国工程师日意格因贡献卓著,被清廷授予提督衔,加封一品官阶,并获赐一等男爵爵位、一等宝星勋章,以及象征极高荣誉的黄马褂。然而,尽管“万年青”的名字寓意吉祥,它却未能给大清带来真正的幸运。在1884年的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船政局也遭受重创。所幸“万年青”号当时正在船厂维修,侥幸逃过一劫。然而,厄运并未结束。1885年末,该舰在台湾遭遇台风,虽仅受轻伤,但已预示其命运多舛。 1887年1月,“万年青”号奉命从上海启程前往台湾,接载台湾巡抚刘铭传返沪。船上不仅载有文武官员,还运送了一批军饷。然而,当军舰在上海吴淞口起锚时,由于大雾弥漫,能见度极低。尽管“万年青”号按照国际惯例鸣响雾笛警示,但英国商船“尼泊尔”号却未减速,最终在浓雾中猛然撞上“万年青”右舷。由于“万年青”号船身为木质结构,而“尼泊尔”号是铁甲船,撞击导致“万年青”迅速进水,短短15分钟后便沉入海底。尽管“尼泊尔”号放下救生艇施救,但仍有114人遇难,仅181人获救。这艘中国近代第一艘自造军舰,最终长眠于吴淞口外,其搭载的军饷和公文也尽数沉没。 事故发生后,江海关道龚照瑗迅速赶赴现场处理善后事宜。由于事发地点位于上海租界,案件需依照西方海事法律审理。清政府聘请英国律师哈华托代理诉讼,最终依据英国《行海避撞章程》判定“尼泊尔”号负全责,英国轮船公司需承担赔偿责任。这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首例胜诉的对外海事案件,尽管胜利无法挽回“万年青”号的沉没,但它标志着中国在近代化法律维权上的初步尝试。 “万年青”号从诞生到沉没,仅存世18年,其命运恰如晚清国运的缩影——短暂辉煌,却终究难逃衰亡的宿命。这段历史不仅记录了中国近代化工业的艰难探索,也折射出一个古老帝国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