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藩之乱的初期,朝廷对于突如其来的叛乱措手不及,西南的各省迅速沦陷。这一场战事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取得巨大胜利,吴三桂的军队兵力充足、粮草充盈,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那么,吴三桂反叛清廷时,究竟拥有多少兵马呢?
在讨论吴三桂的兵力时,我们首先要明白清代各省的驻军都有统一的兵额,无论是八旗军还是绿营兵,都有固定的标准。早在崇祯十七年,吴三桂驻防山海关时,他的军队就已经有三万精锐的辽东兵力,这些兵员构成了吴三桂的“初始家底”。然而,在山海关大战后,虽然在多尔衮的支持下,吴三桂成功取得胜利,但这场战斗也给他带来了惨重的损失。多尔衮命令吴三桂追击李自成,当时吴三桂的兵力仅剩下“分隶步、骑兵一万”,这说明他入关后的兵力大大减少,降至一万左右。
随着时间推移,吴三桂逐步定下陕西、四川、云南等地,他的军力也逐渐得到补充和壮大。吴三桂不仅征服了缅甸的永明王,还平定了水西土司的安氏部族,经历了多次的战争,他的军事实力也在不断积累。他收编了大量的兵员,主要来自大顺、大西农民军旧部,以及南明永历政权的官军。据统计,仅在云南,吴三桂就俘获或招降了永历朝廷的官兵和家口多达八万余人,其中包括不少大西农民军的余部。许多勇将如马宝、王会、塔新策、高启隆、狄三品等,也加入了他的麾下。原本就战斗力极强的平西甲兵,在吴三桂的调度下,迅速组织成“忠勇”、“义勇”十营,极大地增强了军力。
在关于吴三桂兵员的统计上,魏源的《圣武记》一直被认为是最权威的记载。魏源书中提到:“三桂藩属五十三佐领,绿旗兵万有二千,丁口计万……设前后左右援剿四镇,分十营,每营兵千有二百。”虽然不同史料中对吴三桂的兵力有所不同的描述,但一般都采用魏源的说法,把吴三桂的兵员定为“五十三佐领,绿旗兵一万二千”这一标准。吴三桂的藩属兵力基本可以根据这个数字来估算。
对于吴三桂的藩属兵员,值得注意的是,三藩下的军队由满洲汉军旗和绿营两部分组成,旗兵人数是固定的,五十三佐领的旗兵总数为10600人,这一点没有异议。然而,绿营兵的数量就比较难以精确统计了。吴三桂建立绿营的确切时间无法考证,但从他定陕、定川、定滇等战役中,不断吸纳大量兵员,这些新增兵力都加入了绿营。到顺治十七年六月,吴三桂的绿营兵力已达到6万人。
如此庞大的军队,无疑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廷在处理云南的裁军和筹集军饷时,召开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最终决定停止云南绿营兵的招募,要求投诚官兵回乡务农,并将吴三桂的绿营兵数额限制在三万人。尽管吴三桂曾通过各种借口拖延裁军,但由于朝廷的强制命令,他也不得不妥协,执行这一兵员限制。自此,吴三桂的藩属绿营兵有了一个相对固定的编制,即十营和四镇。
根据《清实录》记载,顺治十七年7月,清廷决定将云南的投诚兵员改编为藩属绿营,总计12000人,分成十营,每营约1200人。此外,十月,吴三桂再度奏请设立四镇,以马宁、沈应时、王辅臣和杨斌为总兵,四镇每镇驻守3000兵力,兵额总计24000人。这样一来,吴三桂的藩属兵力总计达到34600人,包括旗兵、绿营以及四镇的兵员。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统计仅为朝廷规定的常规兵力,实际上吴三桂私下招募的兵力以及临时调动的兵员并未计入其中。根据顺治十七年的数据,朝廷为云南省拨出的军饷为九百万两。按照当时的军饷标准,马兵月给二两银,步兵为一两五钱,而守兵则为一两。换算下来,九百万两的军饷足以支持约37.5万兵力。如果吴三桂精简老弱,广收精锐,组建起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他的兵力数量很可能远超这一定额。综合考虑三藩之乱时期的激烈战斗,吴三桂的兵力估计不低于1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