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有人向我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在秦孝公去世后,商鞅能够取代秦惠文王,会不会改变秦国的命运?我认为,这个假设根本站不住脚。虽然商鞅变法确实让秦国走上了强盛的道路,但商鞅本人在秦国的政治根基过于薄弱,当时的士族虽然受到重创,但依旧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即便秦惠文王在位时间并不算长,商鞅也几乎没有任何反抗的可能。而且就算假设他真的篡位成功,秦国很可能会立即陷入严重的内乱,甚至因此中断崛起的步伐。
首先,我们必须回顾当时的历史背景。根据《史记》的记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后,太子嬴驷继位,是为秦惠文王。不久之后,公子虔等人上书告发商鞅“图谋不轨”,于是秦惠文王下令缉捕他。商鞅得知消息后立刻逃往边境,但由于没有携带凭证,甚至无法在驿站住宿。他曾试图逃入魏国,或借道魏国前往其他国家,但都遭到了拒绝。走投无路的他只得回到封邑,率领邑兵进攻郑县,结果很快被秦军击败。最终,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家族也遭到灭族之祸。
从这些史实中不难看出,商鞅在被指控后第一反应是逃亡,而不是直接举兵造反,这说明他深知自己根本没有与秦王抗衡的力量。而在被逼无奈发动兵变后,他甚至连一个小小的郑县都未能攻下,足见他缺乏真正的军事实力与群众基础。因此,可以断言,商鞅并不具备取代秦惠文王的资本。
我之所以认定商鞅难以成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士族依然强大。商鞅的变法确实削弱了士族的权力,但这一过程仅持续了数十年,远未彻底消除士族的势力。等到秦孝公去世时,士族依旧是秦国政治的重要力量,他们完全有能力联合起来对抗商鞅。事实上,秦国士族的真正式微,是在秦惠文王及其继任者执政期间才逐渐实现的。
第二,商鞅并非善战之将。他的长处在于法家治国与制度设计,而非军事作战。河西之战虽然让他名声大噪,但实质上是依靠计谋诱杀魏国主帅公子昂才取得胜利,而非凭借正面硬实力。面对大规模的叛乱或战事,他缺乏独立指挥的能力。
第三,商法反而束缚了自己。变法后的秦国法律极为严苛,百姓对商鞅心存畏惧,即便有人对他怀有好感,也不敢轻易响应他的叛乱。与此同时,因他削弱了士族的军权,自身所能动员的兵力非常有限,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大规模的反叛力量。
如果真的如某些人设想的那样,商鞅成功篡夺王位,那么秦国几乎必然陷入大乱。首先,公子虔等人的“欲反”指控将彻底坐实,各路宗室与士族也会群起而攻之。其次,战乱必然摧毁此前变法带来的成果,使秦国元气大伤。至于秦国能否在这样的局势下继续崛起,甚至最终统一六国,就完全成了未知数。
要知道,秦之所以能够最终一统天下,除了商鞅奠定的制度基础,更依赖于此后历代君主的励精图治。从秦惠文王到秦昭襄王,再到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秦国的崛起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商鞅的后代在遭到诛灭之后,已经失去了延续影响力的可能。因此,如果他真篡位成功,秦国或许不仅不会成为强国,反而可能重蹈其他诸侯国内乱衰亡的覆辙。
综上所述,商鞅并不具备取代秦惠文王的实力,即使假设真的发生,秦国也极可能陷入混乱,前途未卜。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商鞅只有作为制度的奠基者,而非最高统治者,才能为秦国的强盛留下真正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