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民党的立场来看,黄百韬兵团的覆灭并非单一人物的过失,而是由多方决策失误与战场执行上的问题共同造成的。首先,蒋介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命令黄百韬在新安镇多停留两天,等待44军的到来。这一延误,使得本就岌岌可危的战局更为紧张,也错失了及时转移与机动的最佳时机。其次,刘峙同样难辞其咎。他基于“共军主力必然攻击徐州”的判断,下令李弥提前撤离曹八集。这一决定直接削弱了对黄百韬兵团的掩护,使得战场形势迅速恶化。
除了蒋、刘两人之外,负责前线救援的邱清泉与李弥也承担着相当的责任。尤其是邱清泉,他不仅拒绝了部下提出的迂回战术建议,还在战术选择上夹杂了私心。他担心损失自己的核心部队,不愿让最精锐的第5军冒险执行迂回穿插,因此坚持采用正面突击的方式。要知道,徐州距离碾庄圩仅有五十公里,邱、李两部若能推进十几公里,重炮就足以支援黄兵团。杜聿明虽然不满徐州剿总准备拖沓,但他仍相信两大兵团靠拢黄百韬并非难事。
事实上,早在1948年11月13日出发时,第五军参谋长陈毓秀就建议邱清泉应由南面潘塘迂回,对华野阻援部队形成包围。潘塘在淮海战役中地位极为关键,三天后,华野苏北兵团与国民党74军几乎同时向此地展开迂回。历史的吊诡在于,若当时一方未能实施迂回,战局或许就会截然不同。邱清泉若在战斗初期果断采用这一战术,也许能改变结局。然而,他低估了华野部队的顽强意志,同时又希望保存实力,最终错失良机。
战斗打响后,华野七纵、十纵与十一纵在徐东展开顽强阻击。熊笑三也曾再次建议进行迂回,但邱清泉依旧坚持正面突破。他认为,只要国军能在正面多坚持几天,解放军仍会像红军、八路军时期那样主动撤退。然而,从军事地理来看,徐东地区地势开阔,本应有利于国军机械化部队展开,但邱清泉的保守判断,使得最佳机遇白白浪费。迂回作战虽然风险高,却需要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执行。邱清泉却不愿冒险动用第5军,而让战力不足的部队担任关键任务,结果自然难以奏效。
最终,黄百韬兵团被全歼。令人讽刺的是,战后国防部并未追究邱、李二人的责任,反而表示他们“已尽力”。然而,事实是摆在眼前的:短短五十公里的距离,两大重兵集团为何始终攻不进去?邱清泉兵团甚至一度推进到距碾庄圩仅十余公里的大许家,却依旧功败垂成。这一疑问,成了国民党内部始终无法解释的难题。直到政权彻底失去大陆,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明确答案,成为历史上一段令人唏嘘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