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哀帝去世后,年仅九岁的汉平帝继位,皇太后实际掌握了政权,而名义上的统治权则落在了王莽手中,西汉的皇帝成了傀儡。在王莽执政的那段时间,国家政局动荡不安,经济也处于混乱状态,疫病频繁肆虐。平帝元始二年夏季,北方发生了大规模的干旱灾害,而山东一带又遭遇了蝗灾,青州郡尤为严重,许多百姓不得不离开祖辈相传的家园,漂泊他乡。
这些流民中,疾病迅速传播,死亡人数屡创新高。平帝不得不颁布诏令,向死者家属发放葬钱,帮助他们安葬亲人。根据“赐死者一家六尸以上葬钱五千,四尸以上三千,二尸以上二千”的规定,可以想见因疫病而全家死绝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这一时期,曾有名士如申屠刚提出警示:“今承衰乱之后,继重敝之世,公家屈竭,赋敛重数”,百姓困苦不堪,“疾疫夭命,盗群辈,且以万数”,这是一种自汉朝建立以来从未见过的严重局面。
历史学家隗嚣也在这段时间感慨,王莽专政期间,社会几乎遭受了所有灾难的重创:“攻战之所败,苛法之所陷,饥馑之所夭,疾疫之所及,以万万计。其死者则露尸不掩,生者则奔之流散,幼孤妇女流离系虏。”这种社会混乱局面,导致了民众的生活异常艰难,疾疫成了常态。
位于巴蜀地区的西南夷,地理环境极其复杂且潮湿,疫病很容易传播。在汉武帝时期,中央设立了犍为郡,并在巴蜀地区建立了多个县。可是,西南夷屡次反汉,使得巴蜀与西南夷的联系断绝,“士疲饿倭,离暑湿,死者甚众”。汉朝派往该地区的郡县官员和士兵,由于疫病的肆虐,损失惨重。
在王莽新朝时期,益州周边的蛮夷如钩町等反叛汉朝,杀害了益州大尹程隆。王莽随后将钩町的王禹贬为侯。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派遣平蛮将军冯茂带领数万士兵,征讨巴蜀、键等三郡。然而,由于长途跋涉,物资供应无法保障,冯茂的军队只能在当地征用粮草。冯茂带领的军队在西南崇山峻岭间作战长达三年,但不仅未能平定蛮夷的反叛,反而因为长年露宿山野,部队内疫病横行,死亡率极高,死去的士兵和军官竟占了将近七成。西南一带陷入极度混乱,王莽最终下令冯茂撤回长安,并将其囚禁处死。
然而,王莽并未甘心失败,再次派遣廉丹等将领,率领庸部、天水、陇西的骑兵以及巴蜀地区的百姓,组成超过二十万人的大军前往西南。起初,由于兵力雄厚,战果连连,句町一带的蛮夷被杀数千人。但很快,部队深入深山,由于后方粮草补给不上,士兵在饥饿中奔波,疫病再度蔓延。西南地区潮湿的气候,使得疫病愈加难以控制,缺乏有效医疗手段,士兵伤亡惨重。不到三年,几万名士兵死于疫病,王莽的新朝在西南夷的征战不仅未能取得预期成果,反而损失惨重。班固在《汉书》中对王莽这场战争提出了批评:“新朝经战斗死亡,缘边四夷所系虏,陷罪、饥疫、人相食,及莽未诛,而天下户口减半矣。”如果没有这场灾难性的征战,王莽原本能保持这支庞大的军事力量,成为新朝的生力军。
随着王莽新朝的统治逐渐衰败,各地农民起义爆发,南郡的张霸、江夏的羊牧、王匡等人纷纷起义。由于官军的围剿,起义军的生活异常艰难。地皇三年(公元22年),义军中爆发了大规模的疫病,死亡人数过半。面对疫病的困扰,起义军不得不分裂行动。王常、成丹等带领一支队伍进攻南郡,号称“下江兵”;王匡、王凤等则向北,组建“新市兵”。在疫病的助力下,起义军逐渐壮大,他们在联合赤眉军后,最终推翻了王莽的统治,立刘秀的族兄刘玄为更始帝。
这段历史充满了动荡与苦难,不仅体现了王莽新朝对西南地区征战失败的惨痛教训,也暴露了当时政权运作的种种失误和民众的深重苦难。
上一篇:延安寄出的信,宜城改过的名